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及迟发性脑病诊治进展 (1).ppt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及迟发性脑病诊治进展 (1).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CO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脑MRI 4 脑电图 脑电图(EEG)异常率高,但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多量对称分布的低幅或高幅è 波或/和? 波,部分呈è 波或/和? 节律,少数为平坦波,结合临床可帮助诊断。 有人认为患者神志清楚后2~3周内脑电图仍不恢复,就有发生迟发性脑病的可能。但也有报道急性CO中毒患者脑电图从广泛中、重度异常恢复到正常或广泛轻度异常后,临床才出现迟发性脑病症状。 诊断思路 鉴别诊断 对一氧化碳中毒病史不确切,昏迷或离开中毒环境8小时以上患者的诊断应注意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急性脑血管病 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3、尿毒症 4、肝性脑病 5、肺性脑病 6、其他急性中毒引起的昏迷 鉴别诊断 意识障碍 询问CO吸入史 注意口唇樱桃色 HbCO测定 阴性 有 不清楚 阳性 基本除外CO中毒 急性CO中毒 可能是CO中毒 (病史8小时) CT检查 脑电图 有关血化验 证实或除外诊断 阴性 脑血管病 急性CO中毒 HbCO测定 阳性 询问相关病史 有关化验 CT检查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 肝性昏迷 尿毒症昏迷 急性有机磷中毒 急性安眠药中毒 确定CO中毒程度 COHb测定 治疗措施 1、常规治疗 (1)加速一氧化碳排除、改善机体缺氧:立即吸氧,尽量采取戴面罩大流量吸氧,鼻导管吸氧保证不了吸入气体的氧浓度。 (2)降低颅内压:重症CO中毒均伴有脑水肿颅压高,可以使用甘露醇、甘油果糖、50%葡萄糖脱水降颅压。心功能衰竭的患者可使用呋塞米脱水。 治疗措施 (3)纠正酸中毒:急性CO中毒患者多数伴有代谢性酸中毒。由于脑组织内缓冲体系的缓冲能力较弱,血脑屏障的存在又阻止了血液内缓冲物质进入脑组织。故而,脑组织内酸中毒比脑外组织和血液内酸中毒严重。静脉注射的碱性药物又不能立刻通过血脑屏障,故脑组织的酸中毒治疗较困难,也不能以血液内的酸碱度作为纠正脑组织酸中毒的指标。 目前多主张应迅速改善机体缺氧,恢复细胞的有氧氧化,将体内多余的有机酸氧化掉,从根本上解决酸中毒。同时应小剂量、多次使用碳酸氢钠,如3%~5%碳酸氢钠30~50ml,患者神志清醒可停止使用。 治疗措施 (4)糖皮质激素:具有稳定细胞生物膜、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稳定溶酶体、抑制磷脂酶A2活性、稳定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中性粒细胞黏附及浸润。可以减轻组织水肿、降低颅内压,具有抗炎症、抗过敏、抗休克和降低体温的作用。较大剂量使用3~5日不会出现不良反应。 (5)扩充血容量:重度急性CO中毒患者多数有脱水、血容量不足、末梢微循环不良,尤其伴休克时更明显。因此,要及时使用低分子或小分子右旋糖酐、血浆或白蛋白等胶体溶液。胶体溶液具有抗凝、解聚、扩容、疏通微循环等作用。 治疗措施 (6)抗氧化剂(自由基清除剂):目前常用维生素C,银杏制剂以及依达拉奉。 (7)脑细胞赋能剂,包括:三磷酸腺苷、辅酶A可以促进组织细胞的氧化反应,增加组织能量合成;还可用细胞色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精氨酸等。 (8)钙拮抗剂:可阻止Ca2+进入细胞内,减轻钙的超载,并有扩张血管的作用。 治疗措施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及迟发性脑病诊治进展 (1) 概 述 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是急诊内科甚为常见的疾病,可造成以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功能损害为主的多脏器损害,严重中毒者可因心、肺、脑缺血衰竭而死亡。经过及时治疗,多数可以痊愈,但部分中毒患者意识恢复后,还会出现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layed encephalopathy after 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DEACMP)。 概 述 DEACMP是指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经治疗神志清醒后,经过数日到数周(约2~60 d)的“假愈期”后,出现以痴呆、精神和锥体外系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 其发病率国内报道为10%~30%。其严重的致残率和高死亡率受到关注,但目前却无特效治疗,是目前临床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 概 述 毒作用机制 一氧化碳经呼吸道进入机体,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以极快的速度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其结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大200倍,并且不易解离,其解离速度仅为氧合血红蛋白的1/3600,由于HbCO不能携带氧,引起组织缺氧,形成低氧血症。 CO可与肌球蛋白结合,影响细胞内氧弥散,损害线粒体功能。 CO还与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A3结合,阻断电子传递链,抑制细胞呼吸。 CO 与肌红蛋白(Mb)结合形成碳氧肌红蛋白(MbCO)使Mb失去储氧能力,血中CO使氧解离曲线左移,加重组织缺氧。 毒作用机制 CO中毒时,脑组织对缺氧最敏感,所以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表现最突出。 急性CO中毒致脑缺氧,脑血管迅速麻痹扩张、脑容积增大、脑内神经细胞AT

文档评论(0)

181****85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