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糖 尿 病 Diabetes Mellitus (DM) 滨医附院内分泌科 刘长梅 一、概 念 及 概 况 2011年的世界糖尿病日活动将突出传达5个关键信息: 糖尿病是致命的:每8秒钟就有一人因糖尿病丧生,每年有400万人因糖尿病死亡。 糖尿病“一视同仁”:不分年龄、无论贫富、不分国家。 ?糖尿病已不容忽视:每年400万人丧生、100万人截肢、数百万经济收入和生产力的损失。 治疗糖尿病、挽救生命,是人人享有的权力,而不是部分人的特权:教育、药品、技术 选择健康:要求健康食品和环境,坚持运动,良好饮食。每个人都可以有所贡献。 糖尿病患病率显著提高,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表现更为突出。据WHO估计,全球目前有超过1.5亿糖尿病患者,到2025年将增加到3亿。 中国糖尿病流行的现状 近20年我国T2DM患病率急剧上升 全国部分省市的调查 1980年 1.0% 人均年收入 376元 1996年 3.21% 人均年收入 1271元 2002年 4-5% 人均年收入 7078元 我国DM患病率还会继续增加 概 况 目前,中国已取代印度,成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可以说,糖尿病在中国已成燃眉之急,希望中国人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关心自己的健康。” 7月21日,国际糖尿病联盟主席吉恩·克劳德·穆班亚教授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指出,中国糖尿病发病率6.7%,已高过世界平均水平6.4%。而且,中国糖尿病高危人群也在扩大,约有1.5亿。 如今,每天都有约16000人成为糖尿病患者,有约3000人死于由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2003-2025全球IGT人群上升迅速: 2003年 3.14亿 2025年 4.72亿 IGT转变成糖尿病: 2003年 1600-3100万/年 2025年 2400-4700万/年 糖代谢调节激素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导致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导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以及水和电解质代谢的紊乱。 久病可引起多系统脏器,尤其是眼、肾、神经、心血管等组织的功能不全和衰竭。 急性并发症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HNDC)。 二、糖 尿 病 的 分 型 糖尿病分型 I、1型糖尿病 A.免疫性 B.特发性 II、2型糖尿病 III、其他特殊类型 A. B细胞功能基因缺陷 B. 胰岛素作用的基因异常 C. 胰腺外分泌疾病 D. 内分泌疾病 E. 药物或化学制剂所致的糖尿病 F. 感染 G. 非常见的免疫介导的糖尿病 H. 并有糖尿病的其他遗传综合征 IV、妊娠糖尿病 (一)1 型 糖 尿 病指由于胰岛B细胞破坏或功能缺失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所引起的糖尿病,有2种亚型: 免疫介导1型糖尿病,包括急发型、缓发型,前者为自身免疫机制参与发病的1型糖尿病,后者又称为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 特发型1型糖尿病。是在某些人种(如美国黑人及南亚印度人)所见的特殊类型。 (二)2型糖尿病 指由于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所致的糖尿病。其病理生理改变表明其异质性,其发病可能包含多种病因。 (三)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B细胞功能的基因缺陷: 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MODY):发病年龄小于25岁;无酮症倾向,进展缓慢,至少5年内不需要胰岛素治疗;3代以上家族史,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 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母系遗传;起病早;常伴神经性耳聋或其他神经肌肉表现;消瘦;病程中常最终需用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作用的基因缺陷; 胰腺外分泌疾病; 内分泌疾病; 药物或化学物诱导; 感染; 不常见的免疫介导糖尿病; 伴糖尿病的其他遗传综合征 (四)妊娠糖尿病(GDM) 指妊娠期间发现的糖尿病或糖耐量减退,已知有糖尿病又合并妊娠者不包括在内。在怀孕的24-28周进行OGTT试验,符合糖尿病或糖耐量减退诊断标准者即诊断为妊娠糖尿病。 三、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1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多基因遗传:IDDM1为T1DM易感性的主效基因,其他为次效基因。2个糖尿病易感基因HLA-DQ和DR编码基因。文献报道与DQ基因关系最密切。 2、环境因素:启动自身免疫反应:在遗传易感性基础上,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化学毒性物质和饮食,可启动免疫反应 3、自身免疫: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4、自然史: ①遗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