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7章种内与种间关系.ppt

  1. 1、本文档共1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有性繁殖的物种之间的竞争和捕食者-猎物间相互作用是使有性繁殖持续保持的重要因素。 Predator-Prey Relationships 寄生物与寄主的相互适应与协同进化 Myxoma 和 欧洲兔 欧洲兔于1859年引进澳洲,随后即快速扩散,过度啃食,显著影响当地食草动物的草源 澳洲于1950年使用Myxoma病毒来控制澳洲兔种群 开始使用,Myxoma病毒的毒性极强,数天內即可杀死宿主 但是经过数年后,Myxoma病毒的毒性显著的下降 寄生物与寄主种群的相互动态 社会性寄生物 针叶树的根瘤菌 左边的沒有根瘤菌共生 右边的有根瘤菌共生 图7-17 Lotka-Volterra捕食者—猎物模型(仿Mackenzie等,1998) (a)猎物零生长等斜线; (dN/dt = 0) (c)食者零生长等斜线;(dP/dt = 0) (b)结合两等斜线得出捕食者与猎物的共同瞬时变化。最大猎物数量发生在x而最大捕食者数量发生在y; (d)示捕食者与猎物数量对时间(为横轴)作图的双循环。 Prey density and the percentage of prey consumed due to combined functional and numerical responses (data from Holling 1959). Population cycles of snowshoe hares and their lynx predators based on the numbers of pelts received by the Hudson Bay Company Estimating cicada population size and predation rates by birds. 自然界中捕食者对猎物种群大小的影响 无影响或 影响不大 有明显影响 ①任一捕食者的作用,只占猎物种群总死亡率的很小一部 分,因此去除捕食者对猎物种群仅有微弱影响。蛇和田鼠 ②捕食者只是利用了对象种群中超出环境所能支持的部分 个体,所以对最终猎物种群大小没有影响。雀鹰和大山雀 向热带岛屿上引入捕食者后所导致的猎物种群灭绝。 (没有被捕食的进化历史,也就没有发展相应的反捕食对策) 表7-3 捕食对猎物数量影响的一些例子 Large size can provide a refuge from predators. data from Paine 1976 (data from Paine 1976). Growth by mussels in an intertidal area from which the sea star, Pisaster ochraceus, was excluded 7.2.2.2 食草作用 (1)植物被“捕食”而受损害的程度随损害部位、植物发育阶段的不同而异; 植物并不是完全被动地受损害,而是发展了各种补偿机制。 (2)植物保护自己免遭捕食:①毒性与差的味道;②防御结构。 (3)植物与食草动物的相互动态:放牧系统(植物-食草动物相互作用系统) 在放牧系统中,食草动物的采 食活动在一定范围内能刺激植 物净生产力的提高,超过此范 围净生产力开始降低,然后, 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就会逐 渐出现严重过度放牧的情形。 图7-18 食草动物的食草作用对植物净生产量影响的模型(仿孙儒泳等,1993) 图7-19 植物—食草动物种群相互动态模型(仿Krebs,1985) 7.2.3 寄生与共生 寄生 偏利共生 互利共生 寄生 一个种(寄生物)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 或体表、靠寄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 取营养而生存。 寄生物 微寄生物: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繁殖。 (病毒、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 ) 大寄生物: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生长,但不繁殖。 (动物——寄生蠕虫;植物——昆虫、其它植物 ) 食生物者和食尸动物 Deformed frog – resulting from a parasitic infection Microparasite Macroparasite 寄生物对寄生生活的适应 ①感官和神经系统退化; ②超强的繁殖能力; ③复杂的生活史:转换寄主。 寄主对疾病的反应 ①免疫反应:细胞免疫反应和B-细胞免疫反应 ②行为对策:整理毛、羽,逃离病区 ③植物和低等动物的反应:非特异性免疫、局 部细胞死亡、提前落叶 寄生物与寄主的协同进化:负作用 → 减弱 → 互利共生 The life cycle of Schistosoma. A competition experiment with barnacles: removal of Balanus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