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生物入侵的隐蔽性和突发性(时滞性)。 就是入侵者在最初的时间不会大量繁殖、扩展领域,它们安安静静地在新到达的地方生长。如巴西胡椒在十九世纪被引入美国的佛罗里达,但是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早期,它们并不为人所知。现在,在佛罗里达它们已经占据了280,000英亩的面积,并且群落密集,没有别的植物能与之竞争。 * 外来种的入侵过程: 侵入:生物离开原来生存的生态系统达到一个新生境。 定居:外来种到达入侵地后,经当地生态条件的驯化,能够生长、发育并进行繁殖,至少完成一个世代。 适应:外来种已繁殖了几代,由于入侵时间短,个体基数小,种群增长不快,但每一代对新生境的适应能力都有所增强。 扩展:外来种已适应新生境,种群发展到一定数量,具有合理的年龄结构和性比,并具有快速增长和扩散的能力,当地若缺乏控制其的生态调节机制,则可能大暴发。 生物入侵的阶段性 * 入侵范围的广泛性。 ??? 外来物种的入侵范围涉及陆地和水体的几乎所有生态系统,后果难以估量和预见,并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且难以或甚至根本无法清除或控制(不可逆性),防除的代价和成本也极为高昂,而防除方法稍有不当或失灵,入侵将可能变得不可收拾,受影响区域可能会迅速扩大。 * 入侵影响的长远性。 ??? 值得注意的是,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不同,外来入侵物种对环境的破坏及对生态系统的威胁是长期的、持久的。当人类停止对某一环境的污染后,该环境会很快开始并逐渐恢复,而当一种外来物种停止传入一个生态系统后,已传入的该物种个体并不会自动消失,而大多会利用其逃脱了原有的天敌控制的优势在新的环境中大肆繁殖和扩散, 对其控制或清除往往十分困难。 入侵的条件性(选择性)。 ??? 物种单一的、人为干扰严重的、退化的、有资源闲置的、缺乏自然控制机制的生态环境下,入侵成功的可能性较高,而生态完整性良好的生态系统较不易受到入侵。 * 外来物种通过间、直接途径杀死当地物种。 ??? 首先外来物种通过竞争、占据本地物种生态位,使本地种失去生存空间,并进一步通过形成大面积单优群落,降低物种多样性,使依赖于当地物种多样物种生存的其他物种没有适宜的栖息环境,由此带来捕食性动物和寄生性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从而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广东,薇甘菊往往大片覆盖香蕉、荔枝、龙眼、野生桔及一些灌木和乔木,致使这些植物难以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而死亡;在上海郊区,北美一枝黄花往往形成单一优势群落,致使其它植物难以生长;在滇池草海1960年代曾有16种高等植物,但随着水葫芦的大肆疯长,使大多数本地水生植物如海菜花等失去生存空间而死亡,到1990年代草海只剩下3种高等植物,而且水葫芦的生长又降低了水中的溶解氧,致使水生动物死亡。 ??? 其次,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抑制其他物种生长。比如:豚草可释放酚酸类、聚乙炔、倍半萜内脂及甾醇等化感物质,对禾本科、菊科等一年生草本植物有明显的抑制、排斥作用。薇甘菊也可分泌化感物质影响其它植物生长。 * 大量吸收土壤水分,不利于水土保持 桉树引自澳大利亚,在海南岛和雷洲半岛的很多林场都有种植,由于它大量吸收水分,对水土保持十分不利,造成土壤干燥,在一块土地上连续种植,使得土壤肥力愈来愈低,甚至形成荒芜之地,使整个林场的生产发展陷入困境。 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 明朝末期引入的美洲产仙人掌属4个种分别在华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干热河谷地段形成优势群落。在那里原有的天然植被景观已很难见到。 * 影响遗传多样性 随着生境片段化,残存的次生植被常被入侵种分割、包围和渗透,使本土生物种群进一步破碎化,造成一些植被的近亲繁殖和遗传漂变。有些入侵种可与同属近缘种,甚至不同属的种杂交,如加拿大一枝黄花可与假蓍紫菀杂交。入侵种与本地种的基因交流可能导致后者的遗传侵蚀。在植被恢复中将外来种与近缘本地种混植,如在华北和东北国产落叶松产区种植日本落叶松,在海南国产海桑属产区栽培从孟加拉国引进的无瓣海桑,都存在相关问题,因为这些属已有一些种间杂交的报道。 * 外来种对人类健康可构成直接威胁。豚草花粉是人类变态反应症的主要致病原之一,所引起的“枯草热”对全世界很多国家的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为害,据调查1983年沈阳市人群发病率达1.52%,每到豚草开花散粉季节,体质过敏者便发生哮喘、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等症状,体质弱者可发生其它合并症并死亡。一些外来动物如福寿螺等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麝鼠可传播野兔热,极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