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市白庙村旅游发展.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乡村旅游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独特的乡村文化景观等资源,吸引城市居民前往观光、体验、休闲、购物及学习等,是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自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以来,乡村旅游便成为我国旅游业的生力军,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产业之一。   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拥有优势资源的民族地区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文明乡风的形成,整洁的村容村貌的建设等新农村建设举措,也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大力发展。   文章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大箐乡白庙村为例,试图探讨拥有优势资源的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发展关系。   1西昌市大箐乡白庙村优势资源分析11生态资源得天独厚大箐乡彝语意为鸟语花香的地方境内有63332成熟飞播林区,森林覆盖率达76,且牧草资源丰富。   境内全是山地,最高海拔2925,最低1720,居民及游客生活其中均不会产生高原反应,适宜居住及旅游。   气候属横断山区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平均气温15℃可同春城昆明平均气温14℃媲美,是御寒避暑胜地、休闲度假天堂。   12民俗风情纯正朴实大箐乡是纯粹的彝族乡镇,白庙村下辖7个村民组,耕地面积约28132,总户数为541户,人口2049人,均是彝族土著居民。   彝族的银饰手工技艺、毛纺织品及擀制技艺等民族工艺,民居建筑,服饰饮食,音乐舞蹈,婚庆嫁娶,节日庆典等均保持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13区位优势突出白庙村距离西昌市区15,自驾车约30分钟,省道西巧公路综贯全境,交通极为便捷。   同时,白庙村北临国家4级景区、被誉为川南胜景的邛海——泸山景区;南距以螺髻山开,峨眉山闭著称的古冰川天然博物馆螺髻山国家级4级景区18,且是其必经之地。   故可依托两大著名景区,利用自然风景资源和乡村旅游资源互补的组合优势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   2白庙村乡村旅游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自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以来,乡村旅游便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发展高潮;四川省本是国内现代乡村旅游的发祥地贾会娟,2011,然而诸如成都市三圣乡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并不适合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故在2008年4月,四川省发布《四川省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规划布局了一批藏家乐羌家乐彝家乐和特色家庭旅馆,启动建设特色牧农、林家乐示范乡、示范村和示范户陈翔,2011。   西昌市因为发展乡村旅游成效显著,于2010年被授予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市荣誉称号。   而白庙村因具有优势资源在西昌市的乡村旅游发展队伍中异军突起,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推动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21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白庙村因地处半山区,畜牧业便成其为第一大支柱产业,主要养殖猪、牛、羊、鸡;农业以种植土豆、玉米、荞麦为主。   农民经济收入十分有限。   自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来,修建了彝族农家乐、彝家特色烧烤店和小卖部等餐饮服务业。   饲养的生态猪、生态羊,种植的土豆等不再作为低廉的初级农产品出售而变成了农家乐餐桌、烧烤店里的美味,身价倍增;生态鸡、绿色土鸡蛋也成了游客眼中的稀罕物,颇受旅游者竞购。   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延长了农业和畜牧业等相关产业链,也使乡村旅游的收益更多的留在本地,成为白庙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22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动态传承文化精髓白庙村充分利用太阳历广场、长寿梯、观景台等资源,以一年一度的被誉为东方的狂欢节的彝族火把节和被称之为嘴巴的节日的彝族新年为契机,深度挖掘彝族节庆文化内涵,推动节庆旅游的发展,提升乡村旅游品质。   如2012年春节期间1月23日~1月28日举办的以千年彝韵,白庙溯源,探秘古老彝族文化为主题的西昌大箐乡白庙村古彝文化节,接待了来自成都、攀枝花、重庆等地及州内游客2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57万元。   类似活动的举办在促进村民收入提高的同时也有效传播了彝族文化,增强了彝族人民的文化自豪感,使他们认识到保护住自己的民族文化就是保护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从而更自觉的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达到共赢状态。   23提高村民文化素质,提升生活幸福指数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白庙村村民的积极参与。   村民在投资、经营乡村旅游过程中,通过学习、交流、培训,提高了文化素质如学习了相关的经营管理知识、学会用汉语和普通话与游客交流等和自身修养如礼仪修养,改变了生活陋习如彝族村民惯有的席地而坐的习俗。   同时也因乡村旅游的发展拓宽了村民的就业、收入渠道,使许多村民不用到异地他乡就能挣钱养家,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也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3

文档评论(0)

duyingjie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