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可移动式救生舱 结构 生存保障 系统 排泄物收集 系统 动力保障 系统 舱内照明和 指示系统 通讯系统 环境监测 系统 降温 系统 气体净化 系统 氧气供给 保障系统 舱体 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 KJYF 96/08 可移动式救生舱 舱体 结构 舱体采用长方体斜顶结构。舱体采用分段式设计,每段约0.95m。采用螺栓法兰连接,连接处胶垫密封。 舱体分为过渡舱、生存舱及辅助设施舱三个部分。 因舱体正对爆炸源部位压力最大,前端部设计为锥台形 可移动式救生舱 舱体 抗爆性试验 舱体经过2次瓦斯爆炸和3次瓦斯与煤尘爆炸后,舱体无变形、无移动、内外完好、舱内动物(兔子)生命体征良好。 舱体后端视图-爆炸前 舱体后端视图-爆炸后 试验后舱内动物存活(兔子) 可移动式救生舱 主要由压风供气系统和压缩氧供气系统组成,经过试验验证,在额定避难时间内舱内氧气浓度稳定在18.5?23%之间。 舱内O2浓度变化曲线 氧气供给保障系统 可移动式救生舱 氧气供给保障系统 压风供气系统 由供气管路、气动控制阀、压力表、消音器、油水分离器等组成。 压风供气的主要作用是供舱内待救人员呼吸,同时为舱门风障系统提供气源动力。 可移动式救生舱 气体净化除湿系统 净化除湿系统由气体净化剂层、除湿层和空气驱动装置组成,主要用于对CO2、CO以及其他有毒有害气体进行净化,并对舱内湿度进行有效控制。 空气驱动装置采用电力风扇驱动舱内空气流动以提高净化效率,人力风扇(手摇鼓风机)作为空气流动净化的备用驱动力。 根据舱内气体环境参数确定所需净化剂种类,净化剂层采用积木式结构 气体净化除湿系统 防爆风扇 可移动式救生舱 氧气供给保障系统 压缩氧供给系统 压缩氧供气系统由医用氧气瓶、减压阀、压力表、供气管路、流量调节阀、开关等组成。静坐时每人耗氧量按0.5L/ min计,根据救生舱额定人数确定压缩氧气储量。 可移动式救生舱 气体净化除湿系统 避难舱试验系统 舱内湿度变化曲线 可移动式救生舱 降温系统 救生舱采用无电力支持的冰降温系统来降低舱内温度。该系统在煤矿正常生产期间利用外部电源制冰储冷备用,当灾害发生后外部电源中断时,通过冰块融化吸收热量达到降低舱内温度的目的。 可移动式救生舱 降温系统 避难舱试验室系统 舱内温度变化曲线 可移动式救生舱 环境监测系统 环境监测系统可监测舱内外的环境气体参数。 舱内CO2、CH4、CO、O2 等气体参数可通过内部传感器实时监测、显示,并可实现超限报警;温度和湿度采取人工读数的方式进行监测。 舱外CO2、CH4、CO、O2等参数可通过外部传感器实时监测,并通过矿井现有的监控系统传达地面,舱外传感器的数据也可通过观察窗口在舱内观察。 可移动式救生舱 舱内照明及指示系统 舱内采用冷光源超高亮度LED的一体式矿灯照明,避难人员可选择主光源或辅助光源照明;舱外采用反光标志作为救生舱在黑暗环境下的逃生指示,指引救生舱的位置所在。 一体式矿灯 紧急避险系统 值得注意的相关问题及建议 矿井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可能发生的灾害事故类型,有完整的紧急避险系统设计 避险设施类型:永久或临时,避难硐室或救生舱 避难设施布局:整体性,与采掘工程的协调 避难设施建设:建造标准、验收、试运行 避难设施与其他系统的有机整合: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供电保障 避难设施的维护、保养、配品更换、淘汰:保证始终完好、随时能用 培训与演练:保证人皆会用 救援计划: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重特大事故应急预案 紧急避险系统 值得注意的相关问题及建议 避险设施建造位置的选择应确保使用安全 设置在正常避灾路线上,遇险人员、救护队员均容易到达 遇险人员进入避险设施所需时间应在自救器的维持时间内,并有富余 远离潜在危岩区、地质构造带、高温带、应力异常区及透水威胁区 岩体稳定,支护良好,附近无杂物堆积 保证备用状态下的通风、安全 考虑人员避险过程中的心理安全 在矿井相关图件中准确标注逃生路线和避险设施位置,并及时更新 紧急避险系统 值得注意的相关问题及建议 救生舱研发应充分考虑矿井特点、紧急避险需求,在保证高可靠性的前提下力求实用、高技术含量 明确救生舱的适用范围和适用对象 必须经过详细的理论计算、试验验证,研发单位应具备相关知识储备、技术储备和必要的试验研究手段 技术引进或相关领域技术的采用应根据中国煤矿的特点,借鉴、吸纳、再创新 救生舱用设备、避难硐室用设备必须满足防爆安全要求,并尽可能采用较高等级的本质安全型设备 关于电源:大容量铅酸蓄电池不能用于隔爆腔内 关于空调:温度高于31.1℃时,液态CO2汽化可能不起降温作用 紧急避险系统 紧急避险系统 建设要求 系统可靠、设施完善、管理到位、运 转有序 建设内容 隔离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