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这纸手令长约32厘米、宽约24厘米,红色书边线框,内红竖线为格,边框右上方加印“秘秘”两字,格内中央下方印有“陆军”字样;全文竖版,由刻字水印部分和钢笔手写部分组成,并盖有“步兵第三旅团长之印”篆刻印章。“这是1931年9月17日(昭和六年九月拾七日),日本关东军驻长春步兵第三旅团长长谷部照俉下达给步兵第4联队长子爵大岛陆太郎‘对事变计划准备有关的文件命令’,编号为步三旅乙第一六九号。”宋金和告诉记者,手令记录了以下几个关键点:第一,第4联队抽出1中队作为旅团预备队;第二,第4联队与铁道“守备队”强袭奇袭北大营;第三,驻长春主力一部攻打柳条湖附近和长春的中国军队。 日本侵略者妄称是中国军队发动的‘9·18事变’,缘何其在9月17日的作战预案手令中就有体现?”宋金和说,近现代战争史表明,用武装冲突制造事端,进而以此为借口发动侵略战争,这已经是一切非正义战争的规律。在制造升级事端的同时,日本侵略者亦步亦趋,加紧进行着侵华军事准备——1931年4月中旬,日本参谋部调驻仙台的多门二郎中将师团长率领的第2师团,代替京都第16师团到“南满”换防;8月下旬,关东军从国内运来飞机30余架、野炮20余门至苏家屯、浑河车站附近;9月上旬,日军第29联队、独立守备队、宪兵队等在辽宁兵工厂、沈阳北大营附近举行大规模包围式攻击演习……此时的东北已处于一触即发的战争前夜了。 这纸手令是“9·18事变”前日军有关作战部署命令中的一个,对进一步揭露侵华日军蓄意制造“9·18事变”的历史真相,无疑提供了强有力的铁证。 “不抵抗”实际上是事变前南京与张学良方面的“共识”。该“共识”之基础,乃是认为日本政府有能力控制日本军方,使冲突不致扩大。故而,事变前夕,宋子文已与重光葵商定,将于9月20日同赴东北,对中日悬案做通盘商讨。此前之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也已打开僵局,结案似已指日可待。 如南京之所料,日本外务省确曾阻挠过事变。在获悉“关东少壮军官图迫中国军队使其冲突”之密报后,外相币原喜重郎曾电训驻奉天总领事,命其取缔企图寻事之浪人,时为9月5日。电报称:“近来关东军坂垣大佐,在贵处储备相当丰厚之资金,策动国粹会浪人,制造中日事变。闻将……在九月中旬作具体之行动。希对浪人,切实取缔。”④但这种阻挠未能发生实际效果,南京显然错估了日本政府对军方的约束能力。 1945年5月初,德国无条件投降后,苏联的视线逐渐转向远东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各抗日武装也不断打击和消灭日军力量。关东军只好重新扩充力量,进行备战。为此,日军大本营命令关东军司令官,由满洲自身实行全体动员,动员最大兵员指数为九十万。实际上这只是个理论数字。1945年5月5日,关东军从中国派遣军转隶34军和39、59、63、117师团,并于6月初开始对在满洲的日本适龄男子实行全体动员,好不容易才搜罗了约25万人(一说这25万为退役“在乡军人”)。由于缺乏兵源,日本不得不将各殖民地的附庸军,编入关东军的作战序列。在短时间内聚集了大量的有生力量,似乎恢复了关东军强盛时期的军事编制数额。可怜的是,新扩编部队的军官、战斗骨干都等于零。统帅部一个军官也抽调不出来,仍然全靠关东军就地取材。这样的军队能否进行现代化的大兵团作战,不言而喻。 这种“反复无常”,恰恰才是对“不抵抗”历史真相的完整反映 及至事变爆发,国民政府利用“国联”展开外交运作,对东北局势仍有挽救余地。“特种外交委员会”(专为解决事变而设)之最机密报告,对形势判断非常准确:“日本之军事政策,必定要达到完全占领东三省之目的,其外交当局……已逐渐追随军部行动。”“国联……此次决不对日作战,因此不能采取任何有力之制裁。”至于中方对策,虽“决不先对日本宣战”,但“军事牺牲,亦所不恤”,尤其是“对于锦州方面,如日本来攻,只有尽力抵抗,以树立政府在人民间之信仰……俾中国不至瓦解而亡。”⑤ 换言之,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之“不抵抗政策”,实以锦州为最后底线。蒋介石亦曾多次致电张学良,望其务必坚守锦州。但张最终仍以“要玉碎不要瓦碎”为由,不放一枪一弹弃守锦州。⑥张之所以如此,军阀心态,固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国民政府之分裂、内斗愈演愈烈,且严重波及张,亦是其心怀疑惧不愿抵抗的根源。 事变发生前,宁(蒋介石)、粤(胡汉民)分裂,武力相向。粤方甚至曾三次派密使赴东京会见外相币原,谋以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之“既得权益”,作为购买日本武器的交换条件。事变发生后,蒋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欲谋统一,然粤方志在倒蒋去张,并无共赴国难之念,如其“外交部长”陈友仁对日方所言:“日本除蒋去张之主张,与粤府毫无二致”,且谓倒蒋成功后,粤府可按“大亚洲主义”与日本谋妥协。⑥ 故而,当锦州告急之日,恰是粤方激烈通电要求蒋介石下野之时。蒋乃张学良之政治靠山,蒋下野,势必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语言严密性.doc VIP
- 高压配电柜日常维护保养方案.docx VIP
- 国考物理化学真题及答案.doc VIP
- 强制氧化-尿素还原法(FO-UR)烟气脱硝成套技术.doc VIP
- 2024年江苏赛区复赛“扬子石化杯”第38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选拔赛暨化学试题含答案.pdf VIP
- 招标代理服务技术方案104页.docx
- 政府采购项目招标代理机构服务投标技术方案(技术标).pptx VIP
- 2025至2030中国建筑信息模型(BIM)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docx
- 2024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招聘笔试真题含答案详解.docx VIP
- 公司法中董事对第三人责任的性质界定与归责原则研究.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