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73 卷第2 期 地 理 学 报 Vol.73, No.2
2018 年2 月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February, 2018
基于理论旅行视角的人文地理学中想象地理研究反思
翁时秀1, 2
(1.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510275 ;2. 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广州510275)
摘要:作为批判概念的“想象地理”对地缘政治和日常生活中的后殖民地理问题具有很强的分
析能力。本文借用Edward Said“理论旅行”分析框架对想象地理概念引入人文地理学的最初过
程及此后想象地理研究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指出人文地理学对想象地理的真
正关注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初,历经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语境压力,想象地理概念进入地理学
并逐渐发展为南北关系问题和种族问题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在这些研究中,这一概念充分
展示了其解释力和批判激情,但同时也逐渐被体制化,进而产生了“体制化问题”——以批判
“话语霸权”为目的的想象地理概念反而成为了一种话语霸权,研究者的批判意识逐渐减弱。
基于以上梳理,本文指出,对概念和理论所处的历史和情境始终进行批判性审视是保持批判意
识的根本。由此引发的进一步思考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必然需要引介西方概念和理论,
但在引介过程中应注意反思自身面临的学术后殖民问题,审视学术研究的历史和情境,始终对
概念和理论的前提条件、适用范围与理论特性保持警觉,在西化与本土化之间,保持应有的批
判意识。
关键词:想象地理;理论旅行;后殖民理论;体制化;批判意识
DOI: 10.11821/dlxb201802005
1 引言
“想象地理”(imaginative geographies )是后殖民理论开创者Edward Said 1978年在
[1]
《东方学》一书中提出的概念 ,意指某一群体、社会、国家或文明对自身所在地方之外
[2]
其他地方 (以下简称 “他地”)的充满欲望、恐惧或幻想的表征 (representation ) 。作
为后殖民批判概念,“想象地理”强调强势表征者为满足欲望、消弭恐惧或将幻想转变为
现实,总是凭借各种话语策略和权力策略,在自身与他地之间建立起政治、经济或文化
的支配关系,将他地转化为富含表征者想象的观念客体,进而改变他地真实的人和景
观、文化和自然。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学术实践已经证明,这一起源于文学批评的概念对
地缘政治和日常生活中的后殖民地理问题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
近年来,随着新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在中国的兴起,想象地理概
[3-7]
念引起国内学者关注,出现了若干引介和应用文献 。这些文献使国内地理学界熟悉了
想象地理研究,引发了国内对后殖民地理学的兴趣,丰富了国内学者的批判视角。然
而,国内文献尚未对想象地理概念的批判特性进行深入分析,也未清晰勾勒其在人文地
理学中的研究源起、发展与出现的问题,且部分引介存在一些细节错误 (如没有正确理
清Said、David Harvey 和Gaston Bachelard 之间的学术关系,混淆了想象地理与 “地理想
收稿日期:2017-03-13; 修订日期:2017-08-2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Foundation: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作者简介:翁时秀(1984-), 男, 浙江瑞安人, 博士, 讲师, 研究方向为地理学思想史、地理学理论与方法、旅游地理
学。E-mail: wengshx8@ mail.sysu.edu.cn
261-275 页
26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崇明岛东部盐沼发育对长江入海泥沙的响应.pdf
-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耕地变化的基本特征及空间格局.pdf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能源安全时空格局演化过程.pdf
- 1766-2000年黄河上中游汛期径流量波动特征及其与PDO关系.pdf
- 1895-2016年全球海运网络中的海峡两岸港口运输联系变化.pdf
- 1976年以来香港入境旅游关系圈变化及指示性.pdf
- 1977-2014年江苏中部滨海湿地演化与围垦空间演变趋势.pdf
- 1980-2009 年国内外旅游研究比较.pdf
- 1980s-2010s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的变化.pdf
- 1981-2010 年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实际蒸散的影响.pdf
- 基于蒙特卡洛生存分析探究东北森林物候的影响因素.pdf
- 基于潜在语义信息的城市功能区识别——广州市浮动车GPS时空数据挖掘.pdf
- 基于社会地图的东莞市社会空间研究.pdf
- 基于生态适应性循环三维框架的城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价.pdf
-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中国陆地生态风险评价.pdf
- 基于同行评审视角的地理学论文写作与投稿.pdf
- 基于土地利用_覆被变化表征的现代绿洲演变过程——以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为例.pdf
-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情景的生态系统碳储量评估——以太行山淇河流域为例.pdf
- 基于卫星遥感和再分析数据的青藏高原土壤湿度数据评估.pdf
- 基于应对公共健康危害的广州社区恢复力评价及空间分异.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