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71 卷第8期 地 理 学 报 Vol.71, No.8
2016 年8 月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August, 2016
基于社会地图的东莞市社会空间研究
刘云刚,苏海宇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省城市化与地理环境空间模拟重点实验室,广州510275)
摘要:既有社会空间研究以社会区研究居多,主要基于社会区理论和因子生态分析方法,较多
考虑分析对象的社会属性而非空间特征,对社会空间的空间侧面刻画不足,其分析结果也常常
被聚类人口的数据特征所左右。本文尝试基于社会地图方法,以人口普查数据和社会设施机
构POI 数据首先进行社会空间属性的归纳,制作社会地图,并以此为基础,采用归纳的方法渐进
探索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的特征。具体以东莞市为例,通过社会地图归纳方法将东莞市划分为3
大类、11小类社会空间,并具体解析了多种社会空间要素组合类型。和既有基于社会区的分析
结果相比,本文对各类社会要素在城市空间上的分布及其组合特征描述更为精细,其结果对认
识中国社会空间特质及其后的社会空间政策制定更具参考意义。本文认为,基于社会地图的
社会空间研究,有助于自下而上地发现有别于西方的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特征和结构,也有助于
建立基于中国的社会空间理论,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尝试。
关键词:社会地图;社会空间;社会要素;社会区;东莞市
DOI: 10.11821/dlxb201608001
1 引言
随着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城市发展逐渐从关注经济建设转向关注社会建设,在此
背景下,对城市社会的空间认知亦变得日益重要。近年来,关于社会空间的讨论日益升
温,但其中大部分是着眼于抽象的概念层面,或者对西方社会空间镜像的演绎。地理学
[1]
者主要以Shevky 等 1955年提出的社会区分析范式为基础,推进相关的实证研究。在中
[2]
国,主要探讨了城市社会空间的结构、分异特征等方面,积累了一些成果,如虞蔚 、李
[3] [4] [5] [6] [7] [8]
志刚等 对上海,许学强等 、郑静等 、周春山等 等对广州,顾朝林 、冯健等 对北
[9] [10] [11]
京,薛德升等 对韶关,徐旳等 对南京,张利等 对乌鲁木齐的研究等。但这些社会空
间研究大多只是基于既有的西方 “社会区”概念的理论验证工作。虽然通过数据分析和
聚类,上述研究迅速刻画出了中国城市社会的空间结构特征,但这些特征是否是对中国
城市社会的贴切如实呈现?其分析结论对中国城市社会治理和规划的实践具有多大的指
导意义?在这些方面,既往研究无疑仍留下诸多想象空间。
究其根本,在此之前基于社会区的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研究主要关注了社会空间的综
合分异和关键因子间关系的解析,而对社会要素本身的空间特征探究相对不足。其高度
概括的空间结构呈现,与城市社会的实际运行之间缺乏过程、机制上的理解。社会区分
收稿日期:2015-07-14; 修订日期:2015-12-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Foundation: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No No
作者简介:刘云刚(1973-), 男, 内蒙古呼和浩特人, 博士, 教授, 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5141M),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
市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生活空间论。E-mail: liuyung@mail.sysu.edu.cn
通讯作者:
苏海宇(1991-), 男, 广东东莞人, 硕士, 主要从事城市地理和社会空间研究。E-mai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1766-2000年黄河上中游汛期径流量波动特征及其与PDO关系.pdf
- 1895-2016年全球海运网络中的海峡两岸港口运输联系变化.pdf
- 1976年以来香港入境旅游关系圈变化及指示性.pdf
- 1977-2014年江苏中部滨海湿地演化与围垦空间演变趋势.pdf
- 1980-2009 年国内外旅游研究比较.pdf
- 1980s-2010s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的变化.pdf
- 1981-2010 年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实际蒸散的影响.pdf
- 1987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的旅游地理学.pdf
- 1991 年以来长三角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评价及其空间演化模式.pdf
- 1992-2017年基于荟萃分析的中国耕地撂荒时空特征.pdf
- 基于生态适应性循环三维框架的城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价.pdf
-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中国陆地生态风险评价.pdf
- 基于同行评审视角的地理学论文写作与投稿.pdf
- 基于土地利用_覆被变化表征的现代绿洲演变过程——以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为例.pdf
-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情景的生态系统碳储量评估——以太行山淇河流域为例.pdf
- 基于卫星遥感和再分析数据的青藏高原土壤湿度数据评估.pdf
- 基于应对公共健康危害的广州社区恢复力评价及空间分异.pdf
- 基于中资商业银行全球空间扩展的世界城市网络及其影响因素.pdf
- 基于重心-GTWR模型的京津冀城市群城镇扩展格局与驱动力多维解析.pdf
- 基于自然主控因子和道路可达性的广东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