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避讳的方法 6、拆字 就是为避某字,将该字拆成若干部件加以称说,或只取其中的一个部件加以使用。 如宋神宗名赵顼,为避顼之嫌名旭,(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将“旭”字写成“从日从九”。 北魏孝明帝名诩,时人尉诩便改名作“羽”;后晋高祖名敬瑭,当时的敬氏便改姓“文”或姓“苟”。 二、避讳的方法 7、将避讳字和他字连写 如李延寿《北史》中为避唐高祖李渊名讳,在卷七十八《张大渊本传》中把张大渊写作“张 ”,即是此类。 二、避讳的方法 8、用避讳字的变体书写 如清仁宗名颙琰,清人为避其名讳,将“琰”变体写作“ ”。又如清人景日昣父名星,景日昣在他所撰的《说篙》中说,“集中‘星’字,先子讳也,变笔为‘ ’ ”。 三、避讳和地名 秦:秦始皇父名子楚,改荆为楚。《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使将击荆。” 汉:汉文帝刘恒,《史记》将恒山改为常山; 三国:孙权立太子孙和,改禾兴为嘉兴; 晋:晋愍帝司马业,将建业改为健康,邺县改为临漳; 南北朝:梁武帝父名顺之,凡“顺”字地名多改为“从”。 隋:隋高祖杨坚父名忠,避“中”字,凡中改为内,中牟改为内牟。 唐:唐代宗叫李豫,改豫州为蔡州。唐肃宗憎恨安禄山,改安定为保定。 五代:后晋高祖石敬瑭,将竟陵改为景陵。 宋:宋太祖赵匡胤始祖名玄朗,改朗山县为确山县。 明:明成祖朱棣时改沧州无棣为庆云,乐安州无棣为海丰。 清:吴三桂,改桂林为建林府,桂阳为南平州。 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改武昌为武 。 圣讳:宋徽宗时为避孔子名讳,改瑕丘县为瑕县。 四、古代避讳的文化学阐释 (一)心理机制:避讳的形成 (二)权力话语:避讳的嬗变 (三)适应交际:避讳的本质 (一)心理机制:避讳的形成 1、迷信心理 当原始先人处于蒙昧状态之时,基于“神”和“万物有灵”的观念,他们认为语言有着超凡的力量,对语言产生了迷信和崇拜。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语言和它代表的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往往把语言等同于客观事物本身或客观事物的一部分,把语言和祸福相联系,从而对所崇拜、畏惧的事物不敢直接称说;遇到凶恶、不吉利的字眼或其谐音,出于迷信或畏惧心理也加以回避,这就是语言迷信。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可是在语言文字的神奇作用面前,人们又把它当做神物来崇拜起来。他们用语言来祝福,用语言来诅咒。他们选用吉利的字眼做自己的名字,做城市的名字,做器物的名字。他们甚至相信一个人的名字跟人身祸福相连。” ——吕叔湘《语言和语言研究》 (一)心理机制:避讳的形成 2、求吉心理 趋利避害的本能 讳“死” 讳“疾” (明)陆容《菽园杂记》:“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著儿为快儿,蟠布为抹布;讳离散,以梨为圆果,伞为竖笠;讳狼藉,以榔槌为兴哥;讳恼躁,以谢灶为谢欢喜。” (一)心理机制:避讳的形成 3、审美心理 人们不仅在生活中有审美需求,在语言应用中也具有审美心理,即追求语言审美。人们在说话写文章时总是回避一些低级、鄙俗的词语,甚至是脏话,而使用一些文雅、好听的词语。 (1)避俗求雅 (2)避亵求雅 讳分泌和排泄 重义轻利 (一)心理机制:避讳的形成 4、憎恶心理 避讳不仅是心理现象,还是一种社会现象 古代称谓词体现了森严的等级秩序。 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是古代避讳得以愈演愈烈的温床。 (二)权力话语:语讳的嬗变 名讳体现的极大的权力话语: 国讳(庙讳) 官讳 家讳 圣讳 (二)权力话语:语讳的嬗变 (一)委婉语是人际交往的需要; (二)避讳语也是语言禁忌适应语言的交际本质的产物。 (三)适应交际:避讳的本质 言语有特俗,时处须问禁 ——汉字和避讳文化 汉字和避讳 《礼记·檀弓下》:“卒哭而讳,生事毕而鬼事始已。” 《左传·桓公六年》:“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 一、什么是避讳 二、利用汉字避讳的方法 三、避讳与地名 四、古代避讳的语言文化学阐释 一、什么是避讳 避讳有广狭二义。 广义的避讳包括忌讳、憎讳和敬讳。 忌讳: 出于迷信或畏惧心理而讳用、讳言凶恶、不吉利字眼或其谐音的,这是忌讳。 古代吴人忌讳“离散”,就把“梨”称为“圆果”,把“伞”称为“竖笠”。 (据(明)陆容《菽园杂记》卷一) 憎讳 出于对某人或某物的厌恶憎恨心理而讳言、讳用其名的,这是憎讳。 唐肃宗时,改易了带“安”字的郡县名:安定郡改为保定,安化郡改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