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PPT.ppt

  1. 1、本文档共8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 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解剖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口腔、食管、胃、肠、胰腺、肝脏、肠道细菌、小儿粪便 1.口腔 足月新生儿舌短而宽,两颊脂肪垫发育良好,故生后即具有较好的吸吮能力;早产儿则较差。 小儿口腔粘膜柔嫩,血管丰富,易受损而发生感染。 新生儿出生时唾液腺发育不够完善,唾液及唾液中淀粉酶分泌不足,导致口腔粘膜干燥而易受损及不宜喂淀粉类食物。 3-4个月可出现生理性流涎。? 2.食管、胃? 新生儿食管下端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常发生胃食管反流,一般九个月时消失。 婴儿胃呈水平位,奔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婴儿吸奶时常同时吸入空气,故易导致溢乳和呕吐。 胃排空时间:因食物种类不同而不同。 水为1.5~2小时,母乳2~3小时,牛乳为3~4小时。早产儿胃排空慢,易发生胃潴留。 胃容量:出生时30~50ml,1~3个月90~150ml,1岁时 250~300 ml 。 ?3.肠? 婴儿肠道相对较长(为身长的5-7倍),分泌面及吸收面较大,有利于消化吸收。 肠壁屏障功能差,因此,易发生细菌经肠粘膜吸收引起全身性感染和全身中毒。 固定差,易发生肠套叠及肠扭转。 ? ? 4.胰腺? 出生时胰液分泌量少,3~4个月时增多。但胰淀粉酶活性较低,12个月才接近成人,故不宜过早地(生后3个月以前)喂淀粉类食物。 新生儿及幼婴儿胰脂肪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都较低,故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不够完善。? ? 5.肝 年龄越小肝相对越大。 新生儿肝在右肋缘和剑突下易触及;但肝细胞和肝功能不成熟。解毒能力差。在传染病、心功能衰竭、中毒等情况下易发生肝肿大变性。 婴儿期胆汁分泌较少,影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 ? 6.肠道细菌? 胎儿消化道内无细菌,出生后细菌很快从口、鼻、肛门侵入肠道,大多集中在大肠及直肠内。 肠道菌群受食物成分影响,母乳喂养者以双歧杆菌为主;人工喂养者以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为主。 正常肠道菌群对侵入肠道的致病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消化道功能紊乱时,肠道细菌大量繁殖可进入小肠甚至胃而致病。? ? 7.健康小儿粪便? 新生儿最初排出的大便为深墨绿色、粘稠、无臭味,称胎粪。 由胎儿肠道脱落的上皮细胞、胆汁、消化液及吞下的羊水组成,多数生后10小时内开始排便, 2~3天渐过渡为黄糊状粪便。 8、婴儿异常粪便: 粪便恶臭:蛋白质消化不良。 有酸味、泡沫: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 外观油腻或奶瓣多:脂肪消化不良。 第二节 口炎 -、鹅口疮 ?? 鹅口疮:又名雪口病,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 多见于新生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 【临床表现】 口腔粘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乳凝块样物质。 不易拭去,若强行擦拭剥落后,局部粘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 患处不痛、不流涎,一般无全身症状,偶可累及食管、肠道、喉、气管、肺等,出现呕吐、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或呼吸困难。 【治疗原则】 1、保持口腔清洁,用 2%碳酸氢钠溶液于哺乳前后清洁口腔。 2、局部用药,可用制霉菌素10万U/次,加水l~2ml涂患处。 二、疱疹性口炎 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1~3岁小儿多见,传染性强。可在集体托幼机构引起小流行。 【临床表现】 口腔粘膜上可见单个、一簇或几簇小水泡, 破裂后形成浅表溃疡,上面覆盖黄白色分泌物,绕以红晕,多个小溃疡可融合成不规则的较大溃疡。 有低热或高热(体温达38~40℃),牙龈红肿(牙龈炎),出现流涎、拒食、烦躁、颌下淋巴结肿大。 病程较长,溃疡10~14天愈合;淋巴结肿大2~3周消退。 本病须与疱疹性咽峡炎鉴别,后者由柯萨奇病毒引起,多发生于夏秋季,疱疹主要在咽部和软腭,有时可见于舌,但不累及牙龈和颊粘膜,颌下淋巴结不肿大。 【治疗原则】 ①重视口腔卫生,勤喝水。 ②局部处理:局部涂锡类散、冰硼散等中药,疼痛重者进食前在局部涂2%利多卡因。 ③对症处理:发热者用退热剂。 三、溃疡性口炎 主要由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多见于婴幼儿。常发生于急性感染、长期腹泻等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口腔不洁更利于细菌繁殖而致病。 【临床表现】 口腔各部位均可发生,常见于舌、唇内及颊粘膜处,可蔓延到唇及咽喉部。 口腔粘膜充血水肿,随后形成大小不等的糜烂或溃疡,上有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形成假膜,常呈灰白色,边界清楚,易拭去,遗留溢血的创面,但不久又被假膜覆盖,涂片染色见大量细菌。 局部疼痛、流涎、拒食、烦躁,常有发热,可达39-40oC,局部淋巴结肿大,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治疗原则】 ① 控制感染,选用有效抗生素。 ②做好口腔清洁及局部处理。3%过氧化氢等清洗,后涂2.5%金霉素鱼肝油,疼痛重者进食前在局部涂2%利多卡因。 ③注意水分和营养的补充。 第四节 小儿腹泻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