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37 卷第10期 地 理 研 究 Vol.37, No.10
2018 年10月 GEOGRAPHICAL RESEARCH October, 2018
基于居民活动的视角分析虚拟—实体空间关系,有助于更好理解智慧社会发展的地理特征,凸显
城市地理学在智慧社会发展及其影响研究中的价值,并为新型城镇化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智慧社会下的城市地理学研究
——基于居民活动的视角
1,2 1,2 3,4
王 波 ,卢佩莹 ,甄 峰
(1. 香港大学地理系,香港999077 ;2. 香港大学深圳研究院,深圳518000 ;3.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
院,南京210093 ;4. 江苏省智慧城市设计仿真与可视化工程实验室,南京210093 )
摘要:智慧社会下,信息通信技术已经渗透到居民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的网络/实体活动经历,
是理解智慧社会发展的核心。同时,虚拟—实体空间关系、网络—实体活动关系及其对城市地
域空间重构与演化的影响一直得到城市地理学者的广泛关注。在综述已有居民活动时空间研
究的基础上,指出智慧社会下居民网络—实体活动的关系已经超越简单的替代—促进二元关
系,而承载网络与实体活动的虚拟与实体空间也相互交织影响,挑战对实体空间中地方与移动
性的理解,并重构虚拟空间中的秩序和规律,丰富智慧社会下城市地理学的研究问题。超越技
术决定论与基于技术决定论的虚实空间二元论的讨论范畴,更能反映城市地理学在智慧社会
发展话语体系中的地位。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同时经历着快速的信息化与城镇化,对居民网
络/实体活动组织及虚拟—实体空间关系的研究不仅提供了新的案例与理论贡献,而且为城镇
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策略。
关键词:智慧社会;网络活动;实体活动;虚实空间二元论;技术决定论
DOI: 10.11821/dlyj201810015
1 引言
2000 年,八国集团 (Group of Eight )在日本冲绳发布的 《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
中指出,信息通信技术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是塑造21 世
纪社会经济发展 “最强大”的动力之一。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ICT
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以智能手机、Ipad 等小型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以
及以3G/4G/5G 网络、WIFI 等信息网络发展,移动信息化 (mobile informatization )代表
[1]
ICT 发展的新趋势 。在这一新趋势下,人们可以随时 (anytime )、随地 (anywhere )连
接互联网,并促进了网络办公、网络购物、网络金融、网络政务、网络社交等一系列网
络活动 (e-activities )的普及与应用。与实体活动相对应,网络活动指借助ICT 在虚拟空
间中信息获取/处理的相关活动。当前,ICT 已经融入到绝大部分居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
收稿日期:2018-04-05; 修订日期:2018-07-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6711540 )
作者简介:王波 (1987- ),男,湖南衡阳人,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发展、智慧城市、城市地理。
E-mail: wangbo_nick@ 163.com
通讯作者:卢佩莹 (1970- ),女,中国香港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交通、电子通讯和社会关系。
E-mail: bpyloo@hku.hk
2075-2086 页
2076 地 理 研 究 37 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宜居城市建设的核心框架.pdf
- 遗产地农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制度嵌入性——丹霞山瑶塘村与断石村比较研究.pdf
- 以综合思维引领丹霞地貌与旅游地理研究创新——彭华先生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pdf
- 有向加权城市网络的转变中心性与控制力测度——以中国春运人口流动网络为例.pdf
- 豫西山地植被NDVI及其气候响应的多维变化.pdf
- 元朝及以前书法景观文化遗产时空特征——基于《寰宇访碑录》及其补作数据库.pdf
- 沅江下游入湖段河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pdf
- 云南省掌鸠河流域近300年来聚落空间演变.pdf
- 灾害纪念地的黑色旅游者:动机、类型化及其差异——以北川地震遗址区为例.pdf
- 再生型资源型城市产业的结构性增长研究——以唐山市为例.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