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团圆》的自传倾向的“利”与“弊”.docVIP

论《小团圆》的自传倾向的“利”与“弊”.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论《小团圆》的自传倾向的“利”与“弊” 摘 要:张爱玲是中国现当代最优秀的女作家之一,她的遗作《小团圆》因其明显的“自传”特点,在作家研究方面具有突出的意义,但较之张爱玲以前的作品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从细腻的女性心理刻画和语言上的锤炼以及对作家人生的影射,有人说它是又一巅峰之作,有人说因它的叙事结构混乱和情节的平淡,认为它屡见败笔、艺术质量一般。 关键词:张爱玲;《小团圆》;自传性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时期一位风格独特的女作家,在她过世15年之后,长篇小说《小团圆》隆重推出。这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倾注了作者很多个人感情,小说的女主人公盛九莉的经历和张爱玲有很多相似之处,她有着与生俱来的早慧、敏感与惊人的记忆力,幼年生活在没落的传统大家族、父母离婚、香港求学、作家身份。22岁那年,九莉的才华吸引了“汪政府的管”有妇之夫邵之雍,没有经验以及缺少关爱的她投入了一场糊涂的恋爱。邵之雍的滥情与多情造成盛九莉一生情爱的伤痛。这些无不与张爱玲有着惊人的相同之处。在作家研究方面,《小团圆》甚至可以作为张爱玲人生的虚拟写照。但《小团圆》首先是一部小说,小说是自由的,是完全可能经过虚构和加工的文学作品,未必可以直接作为研究作家的史料或书证,它有作者的真实经历,也有作者为完整剧情而生发的想象,不可能没有虚构,它不等同于张爱玲全部。如:九莉被母亲拿走并输掉的奖学金、病卧在床时遭母亲的嫌弃和咒骂, “窥浴”“还钱” 等林林总总以及和邵之雍之间情难以堪的往事,没有佐证和旁证,也未必是记实的描述和表达,真实与否难以确认。 这部书从开始创作到后期的不断修改,历经20年,伴随着张爱玲走完生命的最后历程,终于在2009年于万众瞩目中隆重登场了。这是她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熔铸了她毕生心血的自叙传。喜爱她并了解她的读者从这些尘封的记忆中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张爱玲,感受到她的爱和悲哀。写下这些传奇人生经历的时候,张爱玲已经远离了喧嚣红尘的是非纷扰,静静守候那份美丽的孤独和旷世的苍凉。于是我们看到一个渴望爱的小女子如何在一次次的幻灭之后掩藏起惨淡的心情,就像大考之前的那个恐惧的早晨。许多久慕张爱玲大名、但对作家生平和家世缺乏深入了解的读者,感觉很难读懂《小团圆》,作品随意转换的时空,众多关系复杂的人物,增加了他们阅读理解的困难。作为一个单独的文学作品欣赏它可能会觉得作品前半部分,拖沓迟滞,故事沉闷,叙述琐碎,似乎缺乏张爱玲作品特有的魅力和艺术感染力。众多关注张爱玲创作的学者们,在认定《小团圆》艺术成就时出现了褒贬不一的看法。趋于一致的意见是,自叙传小说对小说本身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但影响了作品的文学价值。 综观张爱玲整个创作生涯,无论是小说还是自传记录,她的虚构从来没有消失过,她一直都在想象中沉浮,她的叙述永远带着浓厚的主观色彩和情绪感受。 一、《小团圆》的自传特点 “自叙传”色彩是《小团圆》的突出特点。 张爱玲一直认为最好的材料是作家“深知的材料”,她声称自己爱好那些“传记性”的“实事原料”,是“偏嗜它特有一种韵味”(1),张爱玲不仅在创作小说时坚持让人物和事件“各有其本”,还热衷于写作一些更具写实性的散文。由于《小团圆》中植入了大量她在散文中叙述过的、有关自己家庭和个人生活回忆的真实素材,人们自然而然把主人公九莉与作家本人联系起来。但传记是传记,小说是小说,传记要求真实,小说要求虚构,二者几乎不搭界。然而一切书写化的东西都是主观化的东西,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色彩。怎样看待《小团圆》的真实与虚构?张爱玲是如何处理这一难以调和的矛盾的,大致看来有这样的三点: 1、人物:《小团圆》的主人公盛九莉,在传统的家族中长大,大学到香港念书,为了能出国留学,费劲了心思,并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就在一切要实现的时候,香港战争毁掉了她在学校所有的学习记录,毁掉了她这几年放弃写小说而得来的优异成绩,这也毁掉了她的出国留学的梦想。回到上海后和身为汉奸的有妇之夫邵之雍陷入热恋,但男主人公邵之雍的多情让他们终于决裂。华洋杂处、新旧并存的十里洋场——老上海,再次成为小说的故事背景,在这样的故事背景里,张爱玲又一次给我们编织了一则璀璨而又荒凉的“传奇”,让读者只看到一个荒凉的手势。我们可以想象,离开上海,离开那个她认为懂得她的男人——她创作灵感的源泉——多年后,张爱玲也许是想借不断书写老上海,来救赎她日益模糊的记忆:上海的街头巷尾、亭子间石库门、中西夹杂的风情、日夜喧闹的市声、节庆仪式、青楼文化、弥漫着鸦片香的没落家族……这些都一一化为《小团圆》的背景。《小团圆》与张爱玲的身世经历有太多相似之处。从人物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探知《小团圆》是她的“家庭罗曼史”,显现出她与过去经验角力的痕迹。不务正业、耽于鸦片妓女并且虐待过她的父亲,远走高

文档评论(0)

yu84589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