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传说:“半仙”陈冬双轶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神奇的传说:“半仙”陈冬双轶事      陈塔村,至上个世纪的1985年,就拥人口1151人,257户(其中南珠村884人,北珠村267人,:1,不含朱家墩、费家湾、吴道圩三村)。至贰00七年底,总人口减至1027人,二十二年间,锐减124人,下降率为%,究其原因:①国家推行计划生育,②人才流向城市,③绝症、心脑血管病人极增,故而人口出现负增长。   陈塔村,涉及姓氏广泛,其中一姓多户的有(仅指户主姓氏)陈、邢、俞、王、徐、刘、沈、杨等姓;一姓一户或两户的有黄、宋、戴、金、秦、章、耿等,早年还有甄、姚、梁、蒋、孙、周、郑七姓。后来他们都迁居他乡或自然灭绝了;一九四九年以后,又新增了费、丁、胡、朱四姓。中国姓氏共用过二万二千个,现在正使用三千五百个。贰00一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后,以人口多少比例为序,公布了占全国人口87%以上的百个大姓的新《百家姓》,其中陈姓列第五位大姓。在陈塔村,陈姓为第一位,共有八十五家,占33%。但是,这33%的陈姓中,又分出“十八家陈”的小宗族(北珠村居多)。而且这“十八家陈”,有一不成文的规律,始终只能是十八家的极限,或少于十八家,日子才安稳,倘或发展到十九家,就势必自然灭亡一家,二十家灭亡两家,这是永不可破的“规律”。因此,被列入“十八家陈”的人家,终日生活在惶恐之中。前几年,先后绝了两家,其余“十八家陈”,心里就安稳多了。“半仙”陈冬双,即“十八家陈”之一。   陈冬双,确有其人,他与春秋时期的道学家庄周、夏代东夷族首领后羿,是同样的人物。庄周有《蝴蝶门劈棺》的神话故事,后羿有《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后羿为下昂射中村人)。所不同的是,庄周和后羿均载入史册,而陈冬双囿于民间流传。因此,只能说陈冬双轶事,但他的事迹可列为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冬双故事梗概:陈冬双,小名二冬,(双姐冬英,襁褓夭折),约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嘉庆十七年(1812年),家住北珠村庙前滩旁。父,名实,早年去世,母亲孙氏。母慈子孝,相依为命。   清嘉庆二十七年,吴道圩娘舅家建造新房,母亲孙氏已去帮衬,唯冬双一人在家,很觉无聊。于是,独自一人去田间,玩起模拟建房的游戏。他以泥块垒墙,芋艿的茎梗做“梁木”,再捏一小泥人为“木匠”,攀放在“梁木”上。玩腻了,就用刀一斩,芋艿梗梁木脆嫩,立即就断,“木匠”从梁上跌下,摔断了腿。此时,恰巧娘舅家上梁的梁木也折断了,木匠从房顶跌下,摔坏了腿。娘舅知道冬双在惹祸,立刻找到冬双,说明事故情形。冬双说:“不妨事,我有办法。”冬双用竹签镶接牢已被斩断的“梁木”,然后,再把泥人的断腿接好,再去娘舅家,用大红布在梁木折断处包好,用三枚“顺治”铜钿钉嵌在梁木内,梁木立即完好如初。任凭钉椽、盖瓦,无碍于事。此时,木匠腿伤亦愈,此乃传说之一。   传说之二:陈塔村兴始于战国后期,自从有村庄和人口之日起,就有种桑养蚕之业。至清乾隆期间,早已积累了一套种桑养蚕的实践经验。说种桑,要勤除草、治虫、整枝、补苗及施肥等管理措施。陈塔人有其独到的一种施肥方法,那就是罱泥浇地(后来别地也有此法,那是从陈塔取的经)。这是一种既不花钱,又能改良土壤、疏通河道,效果极佳的方法。备一小木船、罱部(竹编的夹,装有两篙为柄,是挟取河底淤泥之用)、扦部(木制的,如勺形,装有长柄,为高处或远处甩泥之用)各一件。先由罱泥工站在小船上,手提罱部,往河中挟取淤泥。古人钱载《罱泥》诗云:“两竹手分握,力与河底争……罱如蜆壳闭,张吐船随盈。”至小船舱满后,停靠在地边,用扦部把舱中的淤泥往桑地上甩(陈塔人叫“划”),一舱泥约费时半小时到三刻钟(这是由河底淤泥多少,路程远近而定)。若河中水位高,地形低,只罱泥工一人即能完成。若河水浅,或桑地地形高,那就需要另外再用人(搬塘),在地边挖一坑(叫塘头),罱泥工把河泥甩在坑中,再由搬塘工把坑中的河泥往桑地上甩,这是一种层层传递的方法。桑地的四周,事先要扒好围口(又叫护口),因河泥是液状态,无围口会向低处流完。这是从前罱泥的全过程,这种活,到这一代也就灭绝了。   每年的冬春季节,是罱泥的最佳时候。某年,村上一陈姓大户之主,人称陈大老板,新造一块面积约五分,已全部种好桑苗的地,请冬双罱泥浇地。一天早晨,冬双拿了罱部等工具,划小船停靠在该地边,躺在船梢上睡觉。至中饭时,陈大老板派佣人送饭到冬双处,(从前的财主、老板雇人帮工,为了不让帮工者来回用膳费时,往往会把饭送到田头地边)。佣人唤醒冬双,让他吃饭。饭后,冬双仍旧睡觉不误。至下午吃点心时,陈大老板听佣人说,至中饭时冬双尚未动手罱泥,所以亲自送点心到地边看个究竟。一见冬双果然仍在睡觉,心中甚为不悦。一天时间已过去三分之二,怎么桑地无一点河泥?冬双照吃点心,见陈老板忧急的样子,就说:“不妨事,我有办法。”陈大老板十分不满地回家

文档评论(0)

ldj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