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船的起源与历史
舟船溯源
人们今天可以很方便地坐在豪华舒适的游船上遨游各片水域,或周游世界,在兴尽之余,出于人类好奇的本能,有时可能也会浮想联翩,思索这成为自然存在的承载工具——船舶,并产生一系列疑问:它究竟是谁创造的?它源自什么现象呢?最早的船出现在什么时候?这一类的问题,既简单又复杂,要想得到比较满意的答案,我们必须回溯到人类的上古时代。
一、大自然的启示
马克思说:“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对生活在江河之滨的人类祖先来说,从事的渔猎活动和水密切相依,而洪水的爆发经常危及人类生存,因而解决洪水的威胁问题成为上古人类最基本也是最切实的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诞生之初时各地都曾遭遇毁灭性的大洪灾,《圣经》中即记载有“诺亚方舟”的传说。同样中国先秦文献亦有大量关于上古大洪水的记载。《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洪兴注曰:“凡洪水渊薮自三百仞以上。”故而有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孟子·滕文公上》载:“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这里表明在帝尧时期,黄河大地上成发生过一次极大地的大洪灾,对人类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尚书·尧典》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这里又一次印证了上古时期的特大洪灾,洪水淹没了广大平原,包围了丘陵和山冈。《山海经·海内经》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为了治理大洪水,鲧在未经天帝同意的情形下,盗取息壤。(图1-1)人类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及文献资料,以不可争辩的事实告诉我们洪水成为人类祖先首先必须面对的最大挑战。在这些毁灭性的洪灾面前,为了生存,人类必须进行有效的自我保护。在漫长的洪荒时代,人类不断遭遇洪灾,不得不与水打交道。每当洪灾来临之时,许多人葬身水中,然而也有一些人意外地抓住了漂浮的树干而侥幸得救。在长期的观察中,人们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如果把石块投入水中,石块很快就会沉入水底。但树上飘下的树叶,或掉下的树枝,却能够在水面漂浮。推而广之,竹子、芦苇等也能在水面漂浮。而这些能漂浮物,还可以承载一定的负荷。把另一些物体固定在这些漂浮物上并达到一定的重量时,它们也会沉下水面。还有这些漂浮物在流水中没有方向,只会任凭水流摆布。从这些社会现象中,人们开始进行大胆的思考:漂浮物的面积增大时是否可以承载更大的负荷?树木会在水流中翻滚,怎样可以使人坐在或站在上面比较稳定?是否可以给漂浮物添加一些辅助工具,使它们可以像水鸟一样可以自由把握方向?
知识来源于劳动实践。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人们向自然学习,从不断发生的自然现象中受到启迪,从而创造、改进自己的劳动工具。在与水的不断接触中,人们不断总结经验,终于发明了水上的运载工具——船。
二、形式多样的浮具
浮具是指未经人类加工的水上漂浮物。浮具的出现早于筏子和独木舟,因而它是最原始的浮水工具。
浮具是自然的天然产物。常见的浮具有倒伏的树干、脱落的树枝、随处可见的竹竿与芦苇等。人们通过大量实践得知,为了渡过小河,他们可以找来或拖来一段树干,爬伏在上面。从汉字“槎”中我们也可得到相关信息,“槎”,即为连干带叶的树段,现在写为“杈”。在古文献中“槎”是舟船的同义词,可组词“浮槎”、“乘槎”。由于年代久远,古人不明了原始人群利用树杈作为漂浮工具的事实,便将“槎”神秘化,解释成为神仙所造、有道之士所乘之类,称为“仙槎”。从这个字的考证中,我们可以得知一些人类祖先用天然树干做浮具的历史真实。
从文献记载来看,浮具是舟船的最早来源。《世本》载:“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淮南子·说山训》亦载:“古人见窾木浮而知为舟”。说明我们祖先对一些物体具有浮性已有认识,从每天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受到启示,并对这些自然漂浮物进行仿制,通过不断的探索,终于仿制出了最原始的舟船。
人类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有些浮具如树段、竹竿、芦苇等,本身浮力小,需要捆成束才能更好使用;有些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吸水性,承载的负荷受到很大限制。为了进一步改进生活,人们就必须寻找到浮力大、防水性好的漂浮材料来做浮水工具。《淮南子·物原》记载:“燧人氏以匏济水”。这生动地说明了华夏祖先曾有以匏为改良的渡水工具的历史事实。“匏”是葫芦,“以匏济水”是说古人为了使生活得到改善,抱着葫芦或树干作为浮具。以后,人们又对之加以改进,把好几个葫芦用绳子联起来系在腰上以提高渡水时的浮力,这叫腰舟,以后发展到捆在背上,这样就可以把双手解放出来,使双手配合双脚一起划水,提高了人们在水中捕鱼的能力。
葫芦具有体轻、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