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肠内营养治疗的途径 胃造口螺旋型空肠管 PEJ 在内镜引导下行经皮胃造口,并在内镜引导下,将营养管置入空肠上段,可以在空肠营养的同时行胃腔减压,可长期留置 优点:减少鼻咽与上呼吸道的感染并发症、减少返流与误吸风险、可在喂养同时进行胃十二指肠减压 适用:有误吸风险、胃动力障碍、十二指肠淤滞等需要胃十二指肠减压的重症患者 经皮内窥镜引导下胃造口管 PEG 指在纤维胃镜引导下经皮胃造口,将营养管置入胃腔 优点:减少鼻咽与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症;可长期留置营养管 适用:昏迷、食道梗阻等长时间不能进食,但胃排空良好的重症患者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危重患者营养支持指导意见(2006) 八、肠内营养的并发症 腹泻 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 腹胀 (一)胃肠道并发症 1、腹泻: 1)营养制剂选择不当 2)营养液高渗且滴速过快 3)营养液温度过低 4)严重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 5)乳糖酶缺乏 6)医院内发生菌群失调 7)胰腺疾病、胃部手术、肠道梗阻、回肠切除或广泛性肠炎的病人,易发生脂肪吸收不良 1、腹泻措施: 初次喂养应以低浓度等渗液、单一成分为宜,使病人逐渐适应,防止渗透性腹泻。 营养液现配现用,温度以38-40℃为宜,注意容器消毒,每日喂养后必须用温开水冲管,防止营养液在胃管内潴留。 发生腹泻的大便中有脂肪球时应减少肠内营养液总量,并使用庆大霉素、盐酸小檗碱等药物。 (一)胃肠道并发症 2、腹胀、恶心、呕吐 胃潴留:或称胃排空延迟,是指胃内容物积贮而未及时排空。凡呕吐出4-6小时以前摄入的食物,或空腹8小时以上,胃内残留量>200ml者,表示有胃潴留存在。 胃的工作正常吗? 通常每6小时监测胃残留量(GRV) 胃内储留量≤200 ml,维持原速度 胃内储留量≤100 ml,增加输注速度20ml/h 胃内储留量≥200 ml,暂停输注或降低输注速度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危重患者营养支持指导意见(2006) 胃潴留如何处理: 必要时给予胃肠减压及胃动力药; 在早期肠内营养过程中,每日6AM空腹及每次鼻饲前回抽胃内容物。 早期胃肠动力药能增加危重患者的胃排空,减少患者对营养支持的不耐受性,提高营养摄入。 对于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应给予解痉、止泻等药物治疗。 (二)代谢并发症 1、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 脱水、高血钾、低血钾、低血钠、铜、镁、钙等矿物质缺乏 2、高血糖、低血糖 3、维生素缺乏 4、必需脂肪酸缺乏 5、肝酶谱异常 ①高血糖:可选用整蛋白肠内营养液——瑞代。并给予鼻饲或静脉输注降糖药物,Q4h末梢血糖监测,根据病人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控制血糖在6-10mmol/L。 ②低血糖:停止鼻饲营养时应及时补充糖水。 ③高钠血症:限制钠盐的供给,静脉和鼻饲钠盐总量不超过4-5g,同时增加鼻饲水分的供给 。 ④维生索缺乏:营养液中加入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必要时静脉补充,防止维生素尤其是B族维生素的缺乏。但应注意营养液中不能加入维生素C,防止营养液凝固、变质。 (三)感染并发症 1、营养液被污染 2、滴注容器或管道污染 3、吸入性肺炎 误吸的原因 插管刺激 胃潴留 体位 插管病人气囊管理不当 误吸的预防措施: 1、鼻饲前应确保胃管位置正确, 及时观察有无移位、脱出; 2、鼻饲时床头抬高30-45°,鼻饲后应保持床头抬高30-60min,避免翻身、拍背、立即吸痰、搬动病人,有利于食物消化,促进胃排空,防止体位过低导致食物逆流;有气管切开者,鼻饲前可给予吸痰,鼻饲后吸痰时动作轻柔,吸痰管不宜插入过深。 肠内营养的发展历史久远,1790年Hunter使用鼻胃管进行管饲治疗吞咽肌麻痹的患者,是关于应用肠内营养最早的记载;1901年Einborn发明十二指肠管,为胃功能障碍患者提供了另一管饲途径;1957年Greenstein等为宇航员开发要素肠内营养液,不需要消化即可吸收,改进了肠内营养制剂;1973年Delany介绍空肠造瘘,为安全有效进行肠内营养治疗提供了可靠的途径。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