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说课流程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 说课流程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说课流程 说课流程 探究新知 实验猜想 探究新知 实验猜想 探究新知 实验猜想 归纳性质 说理证明 归纳性质 说理证明 归纳性质 说理证明 应用新知 巩固练习 应用新知 巩固练习 应用新知 巩固练习 应用新知 巩固练习 归纳小结 布置作业 归纳小结 布置作业 归纳小结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2007.12 5.3 平行线的性质 日坛中学 初雨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的确定 1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分析 2 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的选择 3 教学过程设计 4 小学要求: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 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1 3 2 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它进行简单的运算和证明; 能够运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一基本事实证明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的过程体验探索性质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 教学目标的确定 1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分析 2 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的选择 3 教学过程设计 4 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 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来发现结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 重点 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难点 明确平行线 的性质和判 定的区别 教学目标的确定 1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分析 2 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的选择 3 教学过程设计 4 教学方式:启发探究式 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的选择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的确定 1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分析 2 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的选择 3 教学过程设计 4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应用新知 巩固练习 探究新知 实验猜想 归纳性质 说理证明 归纳小结 布置作业 教学流程图 65°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 作出两条平行直线a、b被第三条 直线c所截,标出所得的八个角,你能 借助你所画的图想办法解决如果已知 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有怎样的数量 关系这个问题吗?如果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同旁内角又各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学生活动: 2. 在小组内同伴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样吗?得到的结论相同吗?并把自己的猜想表述出来. 3.展示探究过程和结论. (1)用量角器进行度量; (2)通过剪纸拼图进行比较. 实验方法 教师演示: 帮助学生在运动变化中明确 其中不变的数量关系 1.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归纳性质 说理证明 2.试一试用符号语言表达上述三个性质. 性质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a∥b, ∴ ∠1=∠2. 性质2.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a∥b, ∴ ∠3=∠4.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 a∥b, ∴ ∠5+∠6=180°. 3.你能根据平行线的性质1说出性质理2、3成立的道理吗? 例如:如图, ∵ a∥b, ∴ ∠1=∠5. ( ) 又∵ ∠3= ,(对顶角相等) ∴ ∠3=∠5. 类似的,对于性质3请写出推理过程.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 4.对比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性质,你能说出它们 的区别吗? 1.现在能解决奥运会道路建设的问题了吗? 2. 已知:如图,MN∥EF, CD分别交MN、EF于A、B, 找出图中相等的角, 并说明理由. 3.如图,填空: ①∵ED∥AC(已知) ∴ ∠1=∠C( ) ②∵AB∥DF(已知) ∴∠3=∠ ( ) ③∵AC∥ED(已知) ∴∠ =∠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4. 如图,∠1+∠2=180o,∠3=108o, 求∠4的度数. 1.今天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与联系: 性 质 判 定 结 论 条 件 3.我们知道了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到两个角相等或互补的结论,它是后面学习中进行计算和证明的常用依据,可以用来转化角. 4.回顾发现平行线的性质所经历的环节,感受发现图形性质的方法. (1)看书P21—P23(补全书上留白,划出重点内容); (2)书P25习题5.3第1—6题; (3)探究题(选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