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博弈学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4 大学逃课现象的博弈学分析 姓名:刘澜涛 学号院系:信息科学院计算机系 摘要 现如今,大学生的逃课现象已经越来越严重,并且已经扩散到全国各个高校。这无疑是对高校教育资源的一种严重浪费,也对中国未来的人才培养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然而这种不良情况究竟应该如何改善,本文将利用逃课现象的博弈学分析,及不同因素对博弈结果的影响,探寻出影响博弈结果的决定性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给出解决高校逃课问题的参考方案。 关键词 逃课,效用,博弈学,纳什均衡,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 一、逃课现象描述 大学课堂本是知识的殿堂,是莘莘学子寒窗苦读十二年所梦寐以求的地方。然而现如今,在全国各地的校园中,逃课却已成为了司空见惯的现象。据西部地区某所大学的一分调查数据显示:经常逃课的占16.3%,偶尔逃课的占64%。有人做过粗略统计:基础课逃课率在百分之二十五以上,专业课的逃课率在百分之二十,至于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等公共课学生到课率仅有百分之五十。 “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逃课已经成为大学生无需掩饰的公开秘密并且有了经验 HYPERLINK /work/ 总结和逃课指南。 二、逃课现象形成因素的博弈学分析 (一)前提假设: 1、学生与老师都是理性的 2、每个人都有惰性,学生也不例外,并且学生的偷懒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util。 3、每个老师点名时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抓到未到的学生,并进行一定程度的惩罚,抓到 未到的学生则会给老师带来一定的util。 4、点名会浪费课堂时间,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老师的util。 5、学生因为生活越发富裕,对学费损失不予考虑,而只追求当前的效用。 6、不考虑代签到等特殊现象。 (二)建立纳什均衡模型 假设学生去上课则不能偷懒,获益为0。逃课没有成本并且可以偷懒获益为+10。如果 老师点名了那么学生可以得到平时分+10。老师不点则为0。对老师来说,点名耗费课堂时间,成本为-10。如果抓到了学生偷懒,点名有成果+10。学生来了,则为0。但是如果老师不点名而有学生逃课了,那么对老师的教学成果会有负面的影响,效用-10。 按照这个假设,学生老师的收益如下: 学生/老师 ?点名 ?不点名 ?上课 (10,-10) ?(0,0) ?逃课 (0,0) ?(10,-10) (三)模型分析结果 学生希望在老师点名的时候去上课,不点名的时候则逃课。 老师希望学生来的时候不点名,学生不来的时候点名。 在此情况下并无最优策略,对学生来说逃课和上课的收益都一样,而对老师来说点名和 不点名也都一样。 (四)模型的修正与补充 但是,上述模型得出的分析结果与现实状况并不完全相符,因为,不同的课堂往往会出 现不同的状况,有的课学生爆满并争先恐后地抢占座位,而有的课却“人烟稀少”。针对现实状况,下面对此基础模型进行修正。 1、“课堂效用”修正 增加前提假设——学生是热爱学习的而老师讲课讲得很好,非常吸引人。去上课了可以 学到知识并且可以感受大师的魅力,效用+10。没去的话不仅没能学到知识,心中甚至会产生遗憾,效用-10,这与因懒惰而得到的+10的效用叠加后效用为0。 修正模型一: 学生/老师 ?点名 ?不点名 ?上课 (20,-10) ?(10,0) ?逃课 (-10,0) ?(0,-10) 根据修正后的模型得到新的结论:此种情况下,学生存在优势策略——无论老师点不点名,学生的最优策略都是去上课。这便是许多老师的课堂场场爆满的原因,老师讲课的好坏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决策。然而,老师对课堂对学生的效用并不知情,所以老师无法做出决策,所以不存在纳什均衡。 2、“课外效用”修正 增加前提假设——学生忙于课外的事情,逃课对学生来说有比仅仅偷懒更大的效用(例如打工、网游等)。去上课的话,可能因为耽误了别的事情而心急如焚,因此效用-10,而逃课的话则获得额外的效用+10。 修正模型二: 学生/老师 ?点名 ?不点名 ?上课 (0,-10) ?(-10,0) ?逃课 (10,0) ?(20,-10) 根据修正后的模型得到的新结论:此种情况下,学生也存在优势策略——无论老师是否点名,学生都逃课,因为逃课的效用远大于点名的损失。这个分析结果表明,当学生认为课外效用大于课堂效用时,会“理性”地选择逃课,而课外效用是否真的如此之大?与上一模型相同,老师对课堂对学生的效用并不知情,所以老师无法做出决策,所以也不存在纳什均衡。 3、“学风效用”修正 增加前提假设——当学校的逃课现象非常严重时,课堂点名能够警示学生,提高出勤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树立学生良好的学风,而学生学风树立起来对于老师来说,也是非常欣慰的事情。此时,点名存在潜在效用+10,而这个效用只有在学风不良,逃课现象普遍的情况下产生。 修正模型三: 学生/老师 ?点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