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3
兰
陵
文
化
手
册
兰陵镇委宣传办公室
目 录
兰陵概况
兰陵古城
土城墙
古城墙
护城河
外城
牌坊
庙宇—永安寺
其他庙宇
兰陵古县衙
沈坊前明朝宅院
三、 历史名人
1、 荀子与荀子墓
2、 萧望之与萧王墓
3、 高柴与高柴墓
4、 王守正与金鼎御葬
5、 铁笔王思衍
6、 午夜彗星王思玷
7、 当代华文大师王鼎钧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
1、 兰陵王与兰陵王入阵曲
2、 兰陵猴呱哒鞭舞
3、 传统名吃——“五香豆沫”
五、历史典故
1、 京剧脸谱的由来
2、 永安寺的传说
3、 “荀卿旧治”的由来
4、 荀卿勘庙
5、 散金台
6、 造律头村的历史与由来
7、 作字沟的传说
8、 “刷椅子汪”的来历
9、 兰陵美酒传说
10、兰陵花果山
11、双泉的传说
12、运女河名字的由来
13、夏家汪的来历
14、金鼎御葬林的传说
15、“龙头汪”的来历
兰陵概况
兰陵镇位于山东省最南部,地处两省(山东省、江苏省)、四县、市区(临沂市苍山县、江苏省邳州市、枣庄市峄城区、枣庄市台儿庄区)交汇地带。全镇辖114个行政村,11.2万人,总面积135.41平方公里。曾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村镇建设新型乡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山东省百新工程试点镇”、“山东省卫生镇”。是全国500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之一,山东省小城镇建设重点中心镇。
兰陵为中国古代名邑。据传因附近土陵兰草繁茂、兰花芳香而得名。春秋时,鲁国在此设次室邑,战国时,楚国始设兰陵县,公元前255年,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应楚相春申君所邀两次任兰陵令近二十年,后居于兰陵著书立说,葬于兰陵。此后历代在兰陵设立郡县,北宋始置兰陵镇,属丞县(今枣庄市峄城区)。1947年,新置兰陵县,其治所在今台儿庄,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兰陵县撤销,兰陵并入苍山县,为十六区。1957年改区为乡。1959年改为人民公社,1984年置兰陵镇至今。
兰陵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其最著名的首推荀子。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其学术源于儒家而又有创新发展。法家学派代表韩非与秦朝开国丞相李斯“俱事荀卿,从其“学帝王之术”,汉代学者刘向曾云“兰陵多善为学,盖以荀卿也。”在兰陵文化发展史上,荀子实开风气之先。汉兴,尊用儒术,贤良博士时有登进,而东海兰陵尤多以文学致身通显,著名学者有孟卿、孟喜、萧望之、王良等人。孟卿授郯人后苍,兰陵人疏广。疏广因明《春秋》,汉宣帝时为太子太傅,其侄疏受为少傅,功成身退,辞归故里,将毕生积蓄散与乡邻。萧望之,萧何六世孙,字长倩,宣帝时,历任大鸿胪、御史大夫、太子太傅、前将军光禄勋等职,为官刚正不阿,后遭宦官陷害,被迫自杀。其墓在今兰陵镇小仲村(实为萧冢村)。兰陵美酒相传即为萧氏家酿,是由萧氏将酿造之法引进,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兰陵酿酒业,著名诗人李白在《客中行》作了以下的赞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是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兰陵近代史上,王思玷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在《小说月报》上发表过《风雨之下》、《偏枯》、《一粒子弹》、《刘并》、《归来》、《瘟疫》、《几封用S署名的信》等七篇小说。被茅盾先生誉为文坛一现之彗星。此外,还有造字的仓颉,造律条的邱营,《金瓶梅》的作者笑笑生,都是兰陵人.兰陵既是美酒之乡,又是文化名镇,正以崭新的风貌,展现出历史文化名镇的风采。?
【古迹建筑篇】
兰陵古城
土城墙:周朝时,周公兼治七十二国,在兰陵筑土城一座,用大块红石做地基,夯土做墙,南北东西长各约2华里,墙高3米,厚接近1米。当地人俗称“土围子”。
古城墙(内城):我们现在所称的古城墙,也就是解放后遗存的古城墙,为“兰陵王”扩建。在唐朝时,为兰陵城内城墙。
南北朝时,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封地在兰陵,兰陵王高长恭府就建在土围墙北门外300米处,王府门正对土围子北门。时兰陵为海陆交通要道,来往客商云集,四季分明,土肥粮丰,盛产美酒,是兵家必争之地。为防不测,兰陵王在王府以西设校军场,现校军场原址仍存有枣木板做底,黑陶筒作壁的水井一口。郡王府因在土围墙外,为保障安全,“兰陵王”下令扩建城池。
新城围城总长12华里,东西2.5华里,南北3.5华里,为长方形。兰陵东北圩籍的台湾著名作家王乐和曾在香港大公报上撰文忆兰陵重笔描述了兰陵城墙高35丈,略带坡度,险要无比,易守难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峻。
城墙顶内、外两面筑有护身和瞭哨的垛口。墙顶中间的通道三米宽。
城墙下有3米宽、两米多深的壕沟。沟外有近40米宽的内高外低的坡地,。
再往外为护城河。河宽约5米、深约2米,常年有水,环绕四周。
古城墙四个角有四个城头。四城头高于城墙一丈多,象四个擎天柱捧起了古城兰陵。四城头均建有城楼。雕梁画栋,飞檐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