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第三章01水化学与水污染.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水化学与水污染 本章学习要点为: 掌握稀溶液的通性,包括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及渗透压等物理性质的依数性规律; 掌握离子平衡规律,包括酸碱解离平衡规律和缓冲溶液性质、配离子平衡规律等; 初步掌握离子平衡中典型问题的计算,如pH值、溶解度、溶度积等。 第三章 水化学与水污染 §3-1 溶液的通性 §3-2 水溶液中的单相离子平衡 §3-3 难溶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 溶液的通性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由不同的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溶液具有不同的性质,但所有的溶液都具有一些相同的性质,即溶液的通性。 注意: 本章所涉及的溶液通性是指由不同的难挥发性溶质B和溶剂A组成的溶液所引起的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沸点上升和凝固点下降,以及溶液的渗透压等。 §3-1 非电解质稀溶液的通性 一、溶液的一般概念及分类 二、溶液浓度的几种常用标度 三、非电解质(稀)溶液的通性——本节核心内容 §3-1 非电解质稀溶液的通性 一、溶液的一般概念及分类 §3-1 非电解质稀溶液的通性 §3-1 非电解质稀溶液的通性 §3-1 非电解质稀溶液的通性 §3-1 非电解质稀溶液的通性 §3-1 非电解质稀溶液的通性 §3-1 非电解质稀溶液的通性 §3-1 非电解质稀溶液的通性 二、溶液浓度的几种常用标度 三、非电解质(稀)溶液的通性——稀溶液定律 思考题: 被清水湿透的,或被汗水湿透的衣服哪个易干? 蒸气压下降 均匀加热纯水或糖水溶液哪个先沸腾? 沸点升高 水中加入乙二醇为防冻液,防冻原理是什么? 凝固点下降 洒了融雪剂的雪不可堆在树下,原因是什么? 渗透压, 溶雪剂一般为无机盐,如氯化钙 三、非电解质(稀)溶液的通性——稀溶液定律 1、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1、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2、沸点上升及凝固点下降 3、应用意义: 4、渗透压与反渗透技术 4、渗透压与反渗透技术 5、通性说明 3.1.2 电解质溶液的通性 §3-3 水溶液中的单相离子平衡 一、酸碱质子理论及共轭酸碱对 一、酸碱质子理论及共轭酸碱对 二、弱酸、弱碱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及计算 1、一元弱酸及一元弱碱的解离平衡 1、一元弱酸及一元弱碱的解离平衡 例3-1.将血红素1.00 g溶于适量水中,配成100 cm3的溶液,此溶液的渗透压为0.366 kPa(20℃)。求:⑴血红素的相对分子质量;⑵与水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值比较。水的kbp=0.52 K·kg·mol-1, kfp=1.86 K·kg·mol-1. 解:⑴ 4、渗透压与反渗透技术 ΔTbp=kbpmB ? kbpcB 例3-1、 ⑵与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值比较。 结论: ΔTbp、 ΔTfp的数值很小,测量较困难。所以测量具有较大分子量的物质时,常采用渗透压法。 π = 0.366kPa ΔTfp=kfpmB ? kfpcB= {1.86×1.50×10-4}K=2.79×10-4K ={0.52×1.50×10-4}K =7.80×10-5K 4、渗透压与反渗透技术 反渗透 当在溶液一侧加一大于渗透压的压力时,溶剂将从溶液一方向溶剂一方扩散,为反渗透现象。 反渗透技术的利用 海水淡化(所需能量仅为蒸馏法的30%左右,常温常压、环保)、污水净化等。 其中的主要问题是,需要一种高强度的耐高压半透膜。近年已研制了由尼龙或醋酸纤维制成的合成薄膜,用于反渗透装置。 4、渗透压与反渗透技术 凡符合以上4种(溶液蒸气压下降,沸点上升,凝固点下降,渗透压)依数性的溶液叫理想溶液. 其各组分混合成溶液时, 没有热效应和体积的变化. 结构相似的物质也能形成理想溶液. 上述溶液的依数性定量规律均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的. 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稀的, 难挥发的, 非电解质的. 浓溶液中溶质分子间, 溶质与溶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加强, 使溶液的性质不仅与溶质的浓度有关, 还与溶质的本性有关. 电解质溶液中也发生上述蒸气压下降, 沸点升高, 凝固点下降, 渗透压等现象, 且由于溶质发生离解, 使溶液中溶质粒子数增多, 使得下降或升高数值均高于非电解质溶液. 如热盐浴, 冰盐浴的应用. 阿仑尼乌斯根据电解质溶液不服从稀溶液定律的现象,提出了电离理论。1903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电离理论认为电解质分子在水溶液中解离成离子,使得溶液中的微粒数增大,故它们的蒸汽压、沸点、熔点的改变和渗透压数值都比非电解质大。 解离度——溶液中已解离的电解质的分子数与电解质总分子数之比。 根据解离度的大小,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两类。强电解质在水中全部解离,而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有部分解离,大部分仍以分子形式存在。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解离平衡。

文档评论(0)

shujuk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