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数学课程目标从宁静致远开始.doc

实践数学课程目标从宁静致远开始.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践数学课程目标从宁静致远开始 数学课程目标有知识与技能目标由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四个目标构成。目标的实践离不开教师、学生和 教学内容。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我试从教师的层 面谈如何去实践数学课程目标。我认为:首先要解决教师在 经济大潮中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心境;其次是如何透辟数学课 程,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提高职业素养;再次,本着“教学 之道在于启发学生潜能”的观点,挖掘生活、历史素材,丰 富学生数学学习内涵、数学文化内涵,激发学生潜能,培养 意志品质,使学生乐学好思。同时,体现学科的教育功能, 扩展数学教育外延,融会贯通学科知识,彰显学科有机统一 的强大魅力。 一、宁静致远 端正施教者价值观 墨子在《墨子?亲士》中写道:“非无安居也,我无 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这是当前很多教师 心态的生动写照!功利主义使教师心浮气躁。少数教师为实 现学校指标不顾一切地“盯、盘、补”;为实现个人心中目 标,上好一节实验课、公开课随意调整教学计划、作息时间, 造假作秀,严重背离教学规律;为个人、小集团私利,把学 校当作市场,把无邪的学生当作消费者,给厂商当托儿…… 作为教师,授道之人,“我无足心”何以守道?我们要教孩 子“先做人、再做学问”,施教中仅从言语表迗的“为人之 道”终觉浅,深深影响孩子的是你平时的言行,而平时的言 行是施教者心性的流露,是没法伪装的。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才适合传道授业解惑? “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 平,而道德之质也。”这是庄子的一句话,意思是:恬淡、 寂寞、虚无、无为,这是天地的本原和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 人的内心安稳恬淡,不计功利,以平淡心对待教学、对待学 生,才有为。向研究型教师转变,成为学者型教师,这是修 身。教学要实现课程目标,首先要解决教师的现实思想问题。 为了一种责任、一种信念、一种追求,冷静反思行为,坚定 自己的育人观。只有解决困扰思想的束缚,才能轻装上阵。 二、深究求实__提高施教者数学素养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 甫在《望岳》中写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神 舟六号”宇航员在太空中看到地球是一个美丽的彩球。高瞻 才能远瞩,“教育应该比现实站得高看得远”。小学数学教 学也是如此。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摒弃固有的经验,站 在高处重新审视小学数学教材,挖掘内涵,深入理解小学数 学那些“微末”的数学知识,“认识决定成败”。小学生学 数学是从认数、数数、加减法开始的。 像1、2、3这样的正整数,它们最本质的属性是什么呢? 我想许多数学教师未必能回答上来。它们是集合的基数,比 如几个集合有相同的基数“3”,就是自然数“3”,“3” 就这样高度概括而来。小学数学中我们虽不能用系统理论去 教学,但可以把集合基数的内涵物化到孩子生活中喜闻乐见 的物体上,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使其完全理解“3”。 如三轮车有3个轮子,小汽车有4个轮子,都是轮子。同类 可以比较,小汽车比三轮车轮子多,为什么?因为小轿车轮 子集合包含三轮车轮子集合,所以4比3大。把二者合并起 来就是加法,得到轮子的集合,基数是7,所以4+3=7。通 过更多的例子,让孩子认识到“同类才能相加”,把两个数 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两个”是虚数。孩子们如果 有前面正确的感性认识,就很容易理解“合并”,也就不会 出现“3个人+2条狗=? ”这样的数学笑话。正是抓住本质 的素材,孩子们就不会把数学学具只认为是为小棒、作业本、 铅笔等,而是广阔的生活空间,“鲜活的数学就在身边”。 他们潜意识感觉到数学的根在那里,数学原来如此朴素浩 瀚,为将来的继续学习做原始积累,为将来的创新拓展空间。 在此过程中也无形潜移默化了 “类、款、项”的概念,为分 类的学习埋下伏笔。 三、改变教例一一探索德智并重之做法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呈现新知识时,往往以学生生活 中的事例导入。我的理解:教材只是实践课程标准的蓝本, 编者并非要求施教者必须照例施教,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和 施教者个人理解灵活使用。 在教学加法交换率时,教材呈现孩子们练跳绳和踢毽子 的个数,通过交换加数,感受加法交换率的客观存在。我认 为教材设置太过拘谨。其一,不吸引学生;其二,不便展开, 不便于让学生界别和透辟此规律;其三,不便感受数学人文 气息。为此,我重点让学生理解“交换”“加 数” “和” “变”这几个词。课上我提出两组素材: 首先,让同桌的小明和小芳交换座位,让同学们说说 “交换”的意义:交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其次,出示全家福照片。爷爷、奶奶坐中间,爸爸、妈 妈、叔叔、婶婶站后边,孙子、孙女分别坐在爷爷、奶奶怀 里。若交换他们的位置,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谈谈你的认 识。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素材1答案汇总:“交换”指相互调换,小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