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舌诊 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 舌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联系于许多脏腑。心经、脾经、肾经、肝经均联络舌本。 脏腑的精气可上营于舌,脏腑的病变亦可从舌象变化反映出来。 临床意义 舌象的变化能较客观地反映人体气血的盛衰,病邪的性质,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进退,以及判断疾病的转归与预后。 舌的部位 舌的部位:舌尖(心、肺);舌中(脾胃);舌根(肾、膀胱);舌边(肝胆) 正常舌象:舌体柔软,运动灵活自如,颜色淡红,胖瘦老嫩大小适中,无异常形态;舌苔色白,颗粒均匀,薄薄地铺于舌面,干湿适中。正常舌象一般称为“淡红舌,薄白苔”。 正常舌象 常见病理舌色 淡白舌——主寒证、虚证 红 舌——主热证 绛 舌——主热盛 色深少津——属热 淡紫湿润——属寒 青紫舌 常见病理舌色 常见病理舌形 常见病理苔色 白苔—主表证、寒证 黄苔—主里证、热证 灰黑苔 干——热炽伤阴 湿——阳虚寒盛 苔质 苔薄,疾病轻浅 苔厚,外邪入里,或里有积滞 厚薄 润燥 湿润:津液未伤 干燥:津液已耗 水滑苔——多为水湿内停 腐腻 腐苔:苔质疏松而厚,如豆腐渣 腻苔:苔质细腻而致密,擦之不去,刮之不脱 腐苔——实热蒸化胃中食浊 腻苔——湿浊内盛 花剥苔——多属胃的气阴不足 综合观察 苔质: 厚薄、润燥、腐腻 舌色:淡白、红、绛、青紫 苔色:白苔、黄苔、灰黑苔 舌形:老、嫩、胖大、瘦小齿痕、芒刺、裂纹 闻 诊 中医 中医四诊 * 实验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我们了解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原理,树立牢固的无菌观念 实验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我们了解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原理,树立牢固的无菌观念 实验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我们了解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原理,树立牢固的无菌观念 * 名医名家走基层行动 中医概述 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从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开始,逐渐形成了包括经络文化、诊疗文化、本草文化、养生文化等在内的完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经过数千年发展,具有独特理论体系,有着丰富的养生方法和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中医学总体印象 远古时代----中医学的萌芽阶段 茹毛饮血、筑穴而居。觅食充饥、与兽搏斗、 积累了原始医疗知识 伏羲制九针 神农尝百草 伊尹治汤液 商代:甲骨文出现医用文字如: 疾、医、疥等 周代:出现医学分科如: 食医、疡医、 疾医、兽医等 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最一般的 共同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自然学科的发展都 离不开哲学的作用。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代, 受当时的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在其形 成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了当时的哲学成就, 用当时盛行的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等, 阐述关于生命、健康、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 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对生命的认识源于对自然的观察和思索。中国哲学认为:万物皆法于阴阳。阴阳交融、平衡乃万物生发之根本,“天人合一”,人体生命亦法于阴阳。 中医生命模式--阴阳 中医认为:心、肝、脾、肺、肾五个人体器脏是人体生命运行的核心构成。满足自然五行关系法则。分别对应于自然物中火、木、土、金、水。 中医生命模式--五行 中华医学 四大经典 1、《黄帝内经》 (分《素问》、《灵枢》两部) :系统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中医基础理论内容。 2、《难经》:解释《内经》的疑难问题,并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如诊脉可“独取寸口”。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形成标志:先秦两汉时期医学典籍的产生 3、《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著,晋·王叔和整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 创立辩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以六经辩证治伤寒,以脏腑辩证治杂病。 4、《神农本草经》 奠定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如中药的四气五味、君臣佐使等。 “经验和 直觉”; 模糊的 整体; 中医学 取类比象 中医学采用 宏观形象 以辨证论治 为核心 中医应用辩证思维 中医是治疗病的人,重视 人的整体变化 “实证加 推理”; 清晰的 局部; 西医学 实体解剖 西医学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