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历经三改造、历时 17年--悉尼歌剧院声学设计
凡是去澳大利亚旅游的人,没有不去悉尼的;去悉尼,必然会去参观悉尼歌剧院。可以这样
说,悉尼歌剧院现在是悉尼甚至是澳大利亚的一个标志。悉尼歌剧院位于澳大利亚悉尼市悉尼港的
贝尼朗岬角,它是澳大利亚表演艺术中心,又称“海中歌剧院”。
但是你一定想不到,在设计这座鼎鼎大名的建筑时,悉尼歌剧院的设计师约翰·乌特松(Jorn
Utzon)原先的设计理念既非风帆,也不是贝壳,而是切开的橘子瓣!
悉尼歌剧院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构思兴建,1955年起公开搜集世界各地的设计作品。经过
近两年的时间,至1956年底共有32个国家的建筑设计师设计出233个作品参选。1957年评委会
宣布约翰·乌特松的方案优胜。但直到1973年,经过17年的艰难曲折,悉尼歌剧院终于建成竣工。
工程总花费超过10 澳元,是设计预算的15倍。
悉尼歌剧院整个建筑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三面环海,建筑的最
高点距海平面60米,相当于20层高的大楼,门前大台阶宽97米,桃红色花岗岩铺面,据说是当今
世界上最大的室外台阶。
歌剧院有一个音乐厅(2690座),一个歌剧院(1550座),一个话剧院(550座),一个兼放电影用
的室内小剧场,一个大展览厅,以及录音兼排练室、餐厅及各种辅助用房。
悉尼歌剧院那无懈可击的外形是有口皆碑的。但是,作为一个观演建筑,其实用与否是不可避
免会被人无数次提起的问题。若它只是个演奏厅只是用作音乐性的表演,因为不用考虑视线的问
题,所以观众席是可以安排在舞台的后方,俗称四面台。 但是剧场则不同,因为戏剧和歌舞剧都是
需要考虑视线的问题,所以观众席只会安排在舞台的前方、成扇型或马蹄形,而且最后排的坐位多
数都会控制在距离舞台25m之内,务求让最后排的观众都看到表演者的面部表情。
另外,舞台的左、右、后和上、下方都需要有足够的空间来储存不同的布景,所以设计时最难
就是处理后台与更衣室和储物室之间的流程,并且如何在外立面上把舞台塔(Flytower)隐藏。在原
先悉尼歌剧院的设计,就完全不能达到以上的要求,在歌剧院的空间太大,而且天花是弯曲的,所
以混响时间会很大,回音情况严重。
针对这些问题,悉尼歌剧院前后17年,共历更改了三次方案。建筑师约翰·乌特松和声学顾问
V·Jordan作了很多研究工作,吸取了当时室内声学和建筑设计的新成就,始终审慎行事,精益求
精,音质设计和室内设计和谐统一,日臻完善。
第一阶段(1959一1963年)
音乐厅的结构形式是三个壳体互联在一起,其特点是壳顶与侧墙浑成一体,没有明显的界定。
音乐厅是布置在这三个联壳之中,其构思取之于古希腊露天剧场的散座模式,这也是初期现代主义
音乐厅的典型模式。其特点是坐椅升起不高,C值一般是6cm。
根据当时流行的声学概念,为了增强直达声和取得最小的程差,顶棚纵剖面设计成弧形或抛物
线形,所以厅高很低,它的高度与宽度的比例为1:2~1:3,形成为扁形空间。数十年的实践表明,这
类音乐厅的音质普遍不良。所以,第一阶段室内形象仍属30年代的模式,没有创造性,且厅内的空
间与结构形式没有合理的关联而被否定。
第二阶段(1966一1969年)
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室内声学有关方向性扩散的研究是当时最为引人注目的研究成就,
并成了当时衡量音质优劣的第二评价参数。所以第二个方案是使厅内空间的界面随壳顶下垂,由多
棱的折面组成,以取得声扩散的效果,形成钻石形。虽然厅内的声扩散很好,但是,由于没有综合
考虑声场形成的特点,忽略了反射声的万向性,缺少侧墙的反射,同时空问模式仍未脱离初期现代
主义的范畴,与三联壳的结构形式没有关联,因此该万案又没有成功。
第三阶段(1969一1972年)
该方案总结了前两个方案的经验,提出了相应的措施。首先是在壳体内随壳型作成阶梯形的
侧墙,发展了钻石形的空间形态,并与折曲平面呼应,形成肋状的扩散体,同时提高顶棚,在顶棚
下悬吊反射面。其次是使听众席向演奏台两侧延伸,形成为跌落包厢,以增加侧相反射,但效果不
佳,而且在演奏台前形成了舞台如同剧场的观众厅,没有音乐厅的特色,减少了容量,同时又与地
基的结构不符。这个方案因引起了很大的争论而被否认。
由于1963年落成的柏林爱乐音乐片的成功,给予新方案很大的启迪,音乐厅也设计成围绕的
模式,缩短了演奏台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其次是改变了跌落包厢为平台式看台围绕着演奏台的格局,
减小了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