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ppt

  1. 1、本文档共8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反 馈 我的联系方式: lzq9568@ 课程博客网址: 关于出国热问题的答复发在博客上。 何谓人生环境? 一、个人与自我的关系 二、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三、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四、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一)自我身心的健康状态 1、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满状态。 2、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即个体具有良好的适应力,生命充满活力,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内在的潜能。 心理疾患的严峻现实 北京市回龙观医院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支持下,2002年进行了我国历史上首次规模最大的、针对自杀的死因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每年自杀人数为28.7万,自杀死亡占全国全部死亡人数的3.6%,排在脑血管疾病、支气管炎和慢性肺气肿、肝癌、肝炎之后,是第5位死因。 自杀是15至34岁人群的第1位死因;另外,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同时中国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25%。而每一个有自杀行为的人就会对周围至少5人产生巨大的心理影响。每年有13.5万未成年人经历父亲或母亲死于自杀的伤痛。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在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合作研究中发现,70%左右的自杀死亡或自杀未遂者从来没有为其遇到的问题寻求过任何形式的帮助;60%的自杀死亡者和40%的自杀未遂者在自杀当时有严重的精神疾病。 全国的综合医院每年有200万急诊自杀未遂病人,专家指出,我国多数的自杀未遂行为属于冲动性行为,50%的自杀未遂者考虑自杀的时间小于或等于2小时,37%的自杀未遂者在采取行动之前考虑的时间仅仅不到10分钟。 医学专家在分析了441例自杀成功案例的自杀原因构成时发现,抑郁症和其他的精神障碍占全部自杀原因的41%,家庭矛盾占24%,经济困难和躯体疾病占10%,其他原因占15%。而在278例自杀未遂者的自杀原因中,家庭矛盾占52%,抑郁症和其他精神障碍占29%,其他原因占19%。 结论:心理障碍导致的精神疾患甚至自杀,已成为当前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分析 1、 我国大学生心理状况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2、成因分析 (1)环境因素 (2) 交往因素 (3)学习因素 (4)情感因素 (5) 家庭因素 (6)生活因素 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划分标准的参照系 (1) 社会文化作为参照 统计上是稀少的 道德上给他人和自己带来不利影响 (2) 个人反应和环境刺激 对环境的反应 行为的频率和程度 某个学生考试不及格会哭一场。   某学生每次期终考试前会生病。   某生讲究卫生,做一些小事前他也必须洗手一次;而某学生只有连续洗三遍,并用肥皂,才暂时停止。   某学生害怕蛇,看到蛇就会惊慌失措,叫出声来;另一人则只要听到别人说蛇就会神色大变。   某学生写完文章后要认真检查两遍,另一人则逐字逐句检查许多遍才行。   某学生在社交场合看到异性就不自在、紧张、脸红;另一人则逃避所有异性出现的社交场合。   某个女生坚信自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   某个男生坚信自己的思想受火星生物的不可见激光束控制。   某个男生无故殴打靠近他身边的其他男子,认为他们都是想通过现代技术手段窃取他身上的男性魅力信息。 心理健康标准 4、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神经症 人格障碍 5、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持和维护 (1)正确理解和运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偶发与持续 程度的差异 状态的变化 (2)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依据心理科学的理论,遵循健康或成长的原则,采用心理学的技术帮助咨询对象解决困惑或烦恼问题,从而成为更好的社会成员。心理咨询分为障碍性咨询和发展性咨询。 (3)心理调适 心理调适是通过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个人所处的环境,尽力消除那些不愉快的心理刺激和生活事件,理智接受非个人能力能改变的现实,从而去良好地适应,并使情绪积极而稳定,保持自我意识良好,达到保持心身健康的目的。常见的方法有:自我激励法,词语暗示法、转移法、行为补偿法等等。 二、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即人际关系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一个人所形成的对他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及其相应的行为。或者说人际关系(人群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及克服 1、人际交往中的认知障碍及其克服 (1)晕轮效应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