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1
PAGE 1
一 研究動機:
擴充國中所學求取三角形外心之方法,將三角形三頂點放大為固定半徑之圓或半徑為零之圓(點),求切此三圓之圓,進一步探討圓與圓的相切問題。
二 研究目的:
與兩點和一圓相切之圓(PPC)。
與三點相切之圓(PPP)。
與三半徑相同的圓相切之圓(CCC)。
與一點和同半徑之兩圓相切之圓(CCP)。
利用平面座標平移、旋轉,將問題擴充至求取任何不相交之三元素(點或固定半徑之圓)的切圓。
三 名詞與符號解釋:
針對此問題,我們定義以下名詞:
1. 內切與外切:兩圓相切,除相切點P外,圓上任一點都在另一個圓外,我們稱之為兩圓外切於p點(如圖一a)。若兩圓相切,一圓O1包含於另一圓O2中,我們稱之為O1內切於O2。 (如圖一b)。
2. 內圓與外圓:給定三個圓O1、O2、O3,此三圓同時內切於圓O,我們稱圓O為O1、O2、O3之外圓(如圖一c),記做O=(O1,O2,O3)。同理,我們稱外切於此三圓之圓O為內圓,記做O=(O1,O2,O3)(如圖一d)。
3. 圓與點之符號:我們以P代表點,C代表圓,C(c,r)代表圓心位於c,且半徑為r之圓。注意到p=C(p,0),也就是說點是一個半徑為零之圓。
4. 問題之分類:我們將問題依三個元素為固定半徑之圓(C)或點(P)分為PPP、CCC、PPC、和CCP四類,例如CCP問題就是求一個點與兩個同半徑圓的內圓與外圓。注意到PPP問題中的內圓與外圓為同一圓,且求得之圓心即為以此三點為端點之三角形的外心。
(a)外切圓 (b)內切圓
(c) 外圓 (d) 內圓
圖一:圓與圓相切之定義
四 定義及定理描述:
為方便解此問題之描述,我們針對圓之特性及相關定理做一整理及證明,分列於下。
定理一:兩不同圓相切(且一圓內切於另一圓,或兩圓相互外切),則切點必位於兩圓心的連線上。
證明:國中數學第五冊課本。
定理二:圓C(c,r)外之點p到圓心c的連線交圓於兩點,個別為p到C(c,r)之最近點和最遠點。圓心在此連線且與C(c,r)相切,必切於此兩點中的一點。
證明:假設p到圓的最近點不在q1=∩C(c,r),而在q (圖二)。也就是,代表線段之長度,則++=+=。與三角不等式(三角形之兩邊和大於第三邊)相矛盾,因而得證q1為p到圓C之最近點(圖二) 。
同理利用三角不等式(三角形兩邊差必小於第三邊),可證q2為p到圓C之最遠點(圖二) 。
圖二 圓外點P到圓心之連線必經過P到圓的最近點q1及最遠點q2
定理三:兩外切之圓,則其連心線之長度為兩半徑之和。同理,兩內切之圓,其連心線之長度為兩半徑之差的絕對值。此定理之逆命題亦成立,也就是說,兩圓之連心線長度為其半徑和,則兩圓外切。若連心線長度為其半徑差之絕對值,則半徑小之圓內切於半徑大之圓。
證明:國中數學第五冊課本。
定理四:設C1(c1,r1)與C2(c2,r2)為相外切的兩圓則另兩個C1與C2之同心圓C1(c1,r1+ε)與C2(c2,|r2-ε|)有以下特性:
1.如果,則 外切(參考圖三a)。
2.如果,則為上之一點。(參考圖三b)
3.如果,則 內切,且C2內切於C1 (參考圖三c)。
證明:
1. 與外切,且0≤εr2
=r1+r2(利用定理三即可得知)
=(r1+ε)+ |r2-ε|=(如果0≤εr2)
與兩圓之圓心距離等於其半徑和(利用定理三)
外切
與外切,且
=r1+r2(利用定理三即可得知)
=(r1+ε)+( r2-ε)= (r1+ε)+0=(如果)
與兩圓之圓心距離等於之半徑,且之半徑為零(利用定理三)
為上之一點
3. 與外切,且εr2
= r1+r2(利用定理三即可得知)
=(r1+ε)+( r2-ε)
=(r1+ε)-|r2-ε|=(如果)
與兩圓圓心距離等於其半徑差,且0?ε-r2(之半徑)?r1+ε(C1
之半徑) (利用定理三)
則內切於
(a) (b) (c)
圖三 相切兩圓,其半徑各加及減某數後取絕對值,新的兩圓仍然相切
由於我們將點視為半徑為零之圓,例如在圖三b中,為半徑為零之圓,在此情況下,與相切,則(為一點)位於上。
利用相同的證明方式,我們可證明以下定理:
定理五:若內切於,則內切於。
證明: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