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曾侯与钟铭营宅汭土之地理原因杨一波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doc

浅析曾侯与钟铭营宅汭土之地理原因杨一波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析曾侯與钟铭“营宅汭土”之地理原因 杨一波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摘要:據曾侯與鐘銘記載,周王“撫定天下”後,命曾經“左右文武”的曾國祖南公至江漢地區營宅建設,其實際用意乃是監視並統治淮夷。而之所以選擇“營宅汭土”之地理原因在於,江漢匯流地區通往淮夷處所的水路交通條件極為便利,營宅於此,可便於曾國對淮夷的監視與統治。 關鍵詞:曾侯;江漢;淮夷;地理原因 《江漢考古》2014年第4期公佈《隨州文峰塔M1(曾侯與墓)、M2發掘簡報》,其中即包括曾侯與鐘銘照片、拓片、釋文等內容,於《簡報》後刊登《“隨州文峰塔曾侯與墓”專家座談會紀要》一文,并發表凡國棟、李學勤、曹錦炎、李天虹、徐少華等先生考釋曾侯與鐘銘銘文之文章。本文為試圖解決曾侯與鐘銘“營宅汭土”之地理原因問題,故在諸先生文章之基礎上,於此先隸定銘文並概括內容。曾侯與鐘銘隸定釋文如右: 隹(惟)王正月,吉/日甲午,曾侯/(與)曰:“白(伯)(括)上/(庸),左右文武,【正面鉦部】/達(殷)之命,(撫)/(定)天下。王(遣)/命南公,(營)宅/(汭)土,君坒(庇)淮/尸(夷),(臨)有江()。/周室之既庳(卑),【正面左鼓】/(吾)用燮(戚)楚。/吳恃有眾庶,/行亂,西政(征)南/伐,乃加於楚,/(荊)邦既(削),而/天命(將)誤(虞)。有/(嚴)曾侯,(業業)氒(厥)【背面右鼓】/(聖),親(薄)武攻(功),/楚命是爭(靖),(復)/(定)楚王,曾侯/之龗(靈)。穆曾侯,【背面鉦部】/(壯)武(畏)誋(忌),共(恭)/(寅)齋(盟),伐武/之表,褱(懷)燮四/旁(方)。余(申)(固)楚/成,整(復)曾疆。/(擇)(辝)吉金,自/(作)宗彝,龢鐘/鳴(皇),用考(孝)[以] /亯(享),于(辝)皇(祖),/?(以)[祈](眉)??(壽),大/命之長,期(其)肫(純)/(德)降,(余)萬(世)/是(尚)。【背面左鼓】 此鐘銘有韻,而辨別清楚銘文用韻,對銘文斷句與文義理解俱有幫助。“伯括上庸”至“而天命將虞”,“庸”、“東”屬東部字,“武”、“下”、“土”、“”、“楚”、“虞”俱魚部字。“有嚴曾侯”至“曾侯之靈”,“聖”、“爭”、“靈”屬耕部字。“穆穆曾侯”至“余萬世是尚”,“盟”、“方”、“疆”、“皇”、“享”、“長”、“尚”俱陽部字。 曾侯與鐘銘之大致內容如右。曾侯與首先追述其先祖南公,即伯括,佐佑文王、武王代殷承繼大命且平定天下之豐功偉業,又言周王遣命南公至江水與夏水之匯流地區營宅建設,從而“营宅汭土,君庇淮夷”。歷“周室之既卑”,曾國以和平手段與楚國相交,後吳國攻楚,楚邦削弱而天命堪憂。屆此之時,曾侯武功大盛,復定楚王,與楚盟誓而“整復曾疆”。“擇辝吉金”至“餘萬世是尚”,載祝福詞句,記作此鐘之用途。 據鐘銘記載,周王命曾國祖南公至江水與夏水之匯流地區營宅建設,夏水即漢水之別名,故“江夏”即江漢。《後漢書?東夷列傳》云:“管、蔡畔周,乃招誘夷狄,周公征之,遂定東夷。”唐李賢注曰:“《尚書》‘武王崩,三監及淮夷畔,周公征之’,又曰‘成王既伐管叔、蔡叔,滅淮夷’。”又《尚書?周官》序云:“成王既黜殷命,滅淮夷。”孔疏曰:“成王……及其即政之後,滅淮夷,於是天下大定。”據上,再結合曾侯與鐘銘內容,可知其時歷史背景為三監及淮夷叛亂初平而天下始定,故曾侯與銘文雖言“君庇淮夷”,然淮夷作為周王室之敵對勢力,“王遣命南公,營宅汭土”之實際用意當為監視並統治淮夷。而周王之所以“遣命南公”選擇營宅於江漢匯流地區,當可從《詩經?大雅?江漢》中尋得線索。 《東夷列傳》以“或從或畔”總結淮夷與歷代中原王朝之關係。值周厲王之時,淮夷再叛,《東夷列傳》載:“厲王無道,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宣王覆命召公伐而平之。”即淮夷由厲王無道而叛之,後周宣王“興衰撥亂”,命召公帥師平定淮夷之亂。《江漢》則記敘宣王命召公平定淮夷叛亂之事,其云:“江漢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遊,淮夷來求。”毛傳曰:“淮夷,東國,在淮浦而夷行也。”鄭箋曰:“江漢之水,合而東流浮浮然。……遣眾士,使循流而下滔滔然。……主為來求淮夷所處。據至其境,故言來。”又“浦”,《說文》云“水瀕也”,段注曰:“瀕下曰水厓,人所賓附也。”故“淮浦”即淮水之涯岸而淮夷之居處。古之淮夷所處之地極廣,依清朱右曾《詩地理征》所言:“蓋自今江蘇揚州、淮安以北,沿海之地至山東沂州、青州之東,皆古淮夷所錯處也。”至於淮水南北兩岸,更皆有夷處之。宋王應麟《詩地理考》云:“淮夷之地不一,徐州在淮北,徐州有夷,則淮夷之在北者也;揚州在淮南,揚州有夷,則淮夷之在南者也。”“徐州有夷”者,即《尚書?禹貢》所載“徐州……淮夷蠙珠暨魚” 。然循江漢東流之水不可至淮北徐州,故《江漢》所記召公所伐之淮夷,當為淮南之夷。《詩地理考》則云:“以地理考之,曰‘江漢之滸,王命召虎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