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肌源性 腱性筋膜劳损在临床应用.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 * * * * * * * * * * * * * * * * 论肌源性、腱性筋膜劳损在临床应用 主 讲:陈超然 吴湘莲 简  介 机理部分 应用部分 器械部分包括三新一体疗法 分: 浅层筋膜(包括“皮下脂肪垫”) 深层筋膜 支持点 机理部分 —解剖依据 (一) 机理部分 —解剖依据 (二)筋膜组织的功能 (1)能减少肌肉间摩擦; (2)约束肌腱; (3)供肌肉附着; (4)对外力及内部运动起缓冲软垫作用; (5)有助神经、血管解剖的定位; (6)分隔、包裹覆盖于组织; (7)限制炎症扩散; (8)修复损伤的组织等功能。 机理部分 —解剖依据 (三)病理机制 (1)肌组织是筋膜组织及其他软组织劳损的动力装置。 肌组织有“两重性”。 静力劳损( 性劳损)与动力(急性劳损)临床常 见的各种病症;除急性劳损外均属于静力劳损。 (2)体力下降:年龄、产后; (3)寒冷潮湿因素(简称寒湿) 1、季节 2、部位 3、游走现象 4、关节滞留现象 (4)体位不正。 机理部分 —解剖依据 (四)肌源性筋膜劳损好部位 (1)伸肌面与屈面,以伸肌面、外侧面、后侧面为好发部位; (2)肌组织起、止点;以止点部为好发部位; (3)支持点; (4)肌组织形态,分三大类:阔肌、长肌、短肌:以 阔肌、长肌为好发肌群。 机理部分 —解剖依据 (五)诊断依据:如何知道劳损何筋膜层 各种劳损症侯群有 : (1)疼痛 (2)酸胀 (3)麻木 (4)肢冷 (5)功能障碍等 机理部分 (1)浅层筋膜劳损:以上五大症侯群较轻;佐证:有得热则舒,体表按摩,拔罐 、膏贴,或反射性刺激皮肤药物,均能透过皮肤反射至浅层筋膜而治愈。有时休息肢体也能自行缓解症状者,一般为轻症,或早期侵犯浅层筋膜。 (2)深层筋膜劳损:由轻症浅层筋膜向深层筋膜侵袭,而引起的五大症状群较重,病程长,伴有深层肌间隔狭窄,组织间滞性增高,其间神经,血管受压迫,肢体运动牵拉组织症状加剧,肢体功能受限制。属重症。 (3)疼痛形成有三种:(1)张力性疼痛;(2)压力性疼痛;(3)牵拉性疼痛。 肌源性、腱性筋膜劳损以牵拉性疼痛为主,张力性疼痛次之,因此重症椎间盘突出症出现的小腿肌性萎缩是保护性机制,非病理性机制,一旦病愈几月后即恢复。 如何诊断浅层筋膜与深层筋膜劳损 (六)如何测出隐性点。 临床应用 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特别经在手术摘除1—2次后又复发者,同样能治愈。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其他病症同样适用。 症状(省略) 临床应用 (一)诊断与治疗 (1)定型:(三型七种) (2)定位:(范围) (3)定深度 (4)定方向 (5)定力度 临床应用 (二)疗效 (1)一般症状1—2次冶愈。 (2)复杂者3—5次治愈。 (3)远期效果一般5年以上最长达20余年未发。 诊 断 一、定型:一般分三型七种 只有诊断精确才能提高疗效,避免复发之可能 (一)定型:一般分三型七种 1、 后侧型:分三型:后侧型,后侧1型,后侧2型(类似足太阳经) 以上后侧三型定为腰神经节段中,下节段型,腰椎L3.4.5.s,骶S1-5(类似足太阳经) 2、外侧型:又分为三型。外侧型,前侧型,前内侧型(类似足少阳经) 前侧型类似足阳明经,前内侧型一般由前侧型扩散而致,以上三型为腰部节段高,中位,腰L1-5,骶S1-3. 3、中央型:即腰脊中央,压痛在腰L2.3.4为多见(类似督脉经) 诊 断 (二)定位(点) 1、后侧型,外侧型,中央型 2、定点 A.腰部定点根据定位在棘突旁外开1cm(± ), 上下各点间距1.5—2cm左右。 B.骶髂关节处 C.臀部:后侧型,外侧型,前侧型 D.下肢 治 疗 (三)定深度 治 疗 (四)定力度:因人而异,因部位而异 1、以针感(酸,胀,麻)放射下行至病痛部位,或症状减轻,或患肢出现舒适感受为最佳力度。 2、一般“拨针”的杠杆力度 3、中央型(脊柱)用合力 4、一侧型向脊柱向上、向下用分力法 治 疗 (五)定方向 1、腰部以棘突旁1cm为主 2、骶部 3、肌性 病 案—颈椎病 病案:头痛,头昏,眩晕型 章xx 男 61岁 农民 (左)头痛,头昏,眩晕一月,不能站立,起床,起立恶心呕吐,经多方治疗少效 检:CT诊断为颈C4.5.6骨质增生(附片) 左肋胸锁乳突m紧张,乳突外有敏感区

文档评论(0)

文库创作者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