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涎腺疾病超声诊断 涎腺(唾液腺):包括腮腺、颌下腺和舌下 腺三大涎腺。 其中以腮腺最大。唾液量正常饮食每日产生约1000ml。作用: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分 解碳水化物 湿润食物易于吞咽 通过唾液溶菌酶及IgA达 到抗菌作用 清洁口腔、保护粘膜 腮腺位于面侧部 大小约5x3.5cm 稍不规则的倒三角形 前缘覆盖嚼肌表面, 后至胸锁乳突肌前缘, 上起颧弓及外耳道, 下至下颌角的下缘。 浅叶: 紧邻皮下,表面覆以腮腺鞘浅层, 于咬肌后缘的表面,形似倒置的锥体 深叶: 位于浅叶下方,下颌升支后内侧, 其深部突向咽侧壁,位置较深 峡部: 连接浅深两叶,位于下颌升支后缘声 像 图内部光点细密、均匀回声稍强或相似于甲状腺深叶深面边界显示欠清内可见与皮肤平行的强回声光带(病理表明该带状回声为叶间的纤维组织 ) 腮腺导管呈平行的管状光带,从腮腺浅叶前缘穿出后约在颧弓下一厘米的水平向前行进,然后穿过颊肌开口于第二磨牙所对应的颊部。 体表投影约位于耳屏至鼻翼与口角间中点连线的中1/3段。 腮腺区淋巴系统腮腺淋巴结约有20-30个,可分为三组:1.腮腺浅淋巴结:位于筋膜浅面和腺体 表面,约有1-4个。2.腺实质淋巴结:位于腮腺组织内,共 约10-20个。3.腮腺深淋巴结:位于咽侧壁。收集:头面部、口咽部淋巴回流汇流:颈深上区淋巴结 常伴随涎腺炎症,也可单独存在。 副腮腺 约半数人有副腮腺,常位于 腮腺前缘与嚼肌前缘之间、 腮腺导管的上方,大小不一, 周围有致密的光带包绕。 炎症及肿瘤也常累及副腮腺, 易被误认为颊部占位。颌下腺 颌下腺大小约2.0 × 3.4 cm,呈三角型或类圆型。 位于颌下三角内,二腹肌前、后腹之间。 颌下腺分为深、浅两部分,腺体的大部分属浅份,位于下颌舌骨肌的浅面,深份绕过下颌舌骨肌后缘并在下颌舌骨肌与舌骨舌肌之间进入舌下间隙与舌下腺相接。声 像 图 回声与腮腺相似,境界清晰。 层次与腮腺一致。颌下腺导管 长约5cm,管径约2-4mm。 起于腺体内部绕过下颌舌骨肌后缘,进入舌下区并开口于舌系带旁的舌下肉阜。特点: 自后下向前上走行 导管长而弯曲 导管口粗大舌下腺 呈枣核状,位于颌下腺和下颌舌骨肌的深面,与颌下腺的后极相连。舌下腺通过主导管开口在颌下腺导管,也偶有直接开口于口腔者。 炎 症 涎腺炎有多种分类方法 病程: 急性、慢性、复发性 受侵部位: 导管炎、腺体炎 病因: 感染性、导管阻塞性、分泌紊乱性 感染途径: 逆行性、血行性感染、 淋巴源性临床表现红、肿、热、痛导管口红肿,可流浑浊液体甚至脓液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病理特点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增快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渗出、聚集腺体型涎腺炎弥漫型:腺体光点分布不均匀,回声偏低,累及整个腺体,可增大。 团块型:腺内一个或多个低回声区,境界不清,回声不均,周边组织可正常。弥漫型弥漫型 团块型 团块型炎症与恶性肿瘤的鉴别 声像图 实质不均质回声,质地硬, 壁结构毛糙,后方回声有衰减等。 颈深上区 鼓鳃 病程 扪诊 治疗复发性腮腺炎 腮腺淋巴结炎涎石病 涎石可能由脱落细胞、异物、细菌或细菌分 解产物为核心,钙盐及有机物不断沉积周围 所致。 结石多为1-2个,大小也不一。 主要发生在青壮年,男性比女性多见,约 2:1。涎石发生率: 颌下腺 83%,腮腺 10%,舌下腺 7%颌下腺易发原因: 导管长、自下往上、走行弯曲、开口较大 腺体分泌的唾液富含粘蛋白,较腮腺粘稠 唾液的钙含量较高,较腮腺高2倍典型临床表现: 进食时,腺体肿大肿胀,疼痛明显,停止进食后数小时腺体自行复原、肿痛消失。声像图涎腺炎:可见有急、慢性炎症表现。导管阻塞:腺体导管可有扩张 。结石:管内有强回声光团,后方伴声影。腮腺导管结石颌下腺导管结石其 他 疾 病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 Mikulicz病(米枯力兹病) Sj?gren综合征(舍格林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S.S) 目前普遍认为: 口干 眼干 有结缔组织疾病(多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即可称为舍格林氏综合症 病因 先天性免疫异常 病毒性疾病改变细胞表面抗原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不能自我识别T、B细胞协同攻击腺体细胞。 病理 腺实质萎缩(但总体是肿大) 淋巴细胞浸润(腺内淋巴组织 增生、浸润) 肌上皮岛形成(导管内)临床表现 腮腺好发 女性、40-50岁多见 病变呈进行性:涎腺不适→慢性肿 大→单侧到双侧或其他腺体→口干、 眼干、和(或)伴发关节炎声像图 单侧或双侧涎腺肿大,腺体回声不均 病灶(弥漫型和团块型)常为多灶性,内部回声呈 低回声,境界不清,形态不规则 可见有囊性回声区,分布尚均匀 后方回声有时可出现声衰减 其他腺体(泪腺、颌下腺) 常可出现相似回声弥漫型腮腺腺体内部回声不均匀,见弥漫分布的多个低回声区呈蜂窝状改变团块型腺体内见低回声团块,肿块境界欠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