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书法讲座-笔记.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 (第 41-45 课) 黄简书法讲座第 41 课: 节点的种类 在第六课中,我讲到九用可以分为两类:挫笔和趯锋是书写 动作,其他都是调锋动作。毛笔和硬笔最大的不同,就是要一边 写,一边调锋。无论是书写还是调锋,关键是掌握笔心,笔心为 帅。 我在十五课讲到用腕。摇腕有三个基本位置,这就是左中右。当你抓住笔管,实际上就是抓住了笔心中轴。当你摇腕,也就是调整笔心的方向和位置。手腕一动,必然会反映到线条上,留下它的痕迹,这就是节点。 明节点、暗节点 节点有很多种,我先讲简单的。明节点和暗节点。 1.1 明节点 所谓明节点,就是一眼可以看得到的节点。举个简单的例子, 如两面换起笔,就会产生一个节点。顺便说说,看节点最好就是 画出它的筋。看起来就比较清楚,如果线条肉多就不容易看。像 王羲之这个 “一 ”字,它的起笔就是两面换。有一个明显的节点。 如果是三面换起笔,那就表示你动了两次手腕,那就有两个节点。 只要你理解这个道理,其他都可以类推。 1.2 暗节点 如果是一根弧线, 有没有节点呢?弧线表面上看起来很光 洁, 但要写出这根线条, 手腕同样是左 —右,只要你动作缓和一点,写出来就是弧线。弧线同样产生一个节点, 只是表面上没有痕迹。 古代称这种节点为“暗过 ”。 “暗过 ”这一名称,最早在托名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一文中出现。这是张旭和颜真卿的师生对话,张旭先问: “又曰:转轻谓曲折,子知之乎? ”(转得轻,称为曲折,这里“曲折 ”意思是弯曲的折。)(于是颜真卿回答:) “曰:岂不谓钩笔转角,折锋轻过,亦谓转角为暗过之谓乎? ”长史曰:“然。” 没有痕迹的转折,看不见明显的节点,这就是暗过。正如 清代汪澐《书法管见》说: “转折一顿无跡,古人谓之暗过。 ” 这里要注意汪澐所说的 “顿”,只是按下的意思, 不是九用中的 “顿笔”。所以这句话可以删除 “一顿 ”两个字更好。 “转折无跡,古人谓之暗过 ”。 清代朱和羮《临池心解》这样说: “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 ”。折钗股书法论著中经常提到,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古人所说的 “折钗股 ”,就是形容圆转。 古人盘发,就要用到簪和钗,簪是一股,就是一个脚;钗 是两股,两个脚。 头发要盘起来 不散掉,就要插入几根簪钗。你看日本浮世绘中,可以看到妇女 头上插了很多钗。 比中国的钗大很多。 可以想见,因为经常使用,钗的股脚会弯曲, 从直线变成弧线。 所以古人用折钗股来形容弯曲有力而没有角。这里的 “折 ”就是弯曲。 明代李日华《竹懒书论》这样说: “折钗股,钗股弯曲,无圭角而有劲气,此于转笔处得之。 ”转弯有力,却没有角,这就是折钗股。 圆转也有节点,只是隐藏在线条中,所以称它为暗节点,或者暗过。弧线的线条外表看起来很流畅、很光洁,如果转得硬 一点,快一点,果断一点, 节点就外露了, 暗节点变成了明节点。 这样圆转就变成了方折。如《阴符经》中的 “甲 ”、“国 ”。 简言之:明节点是折; 暗节点是转, 古人用折钗股来比喻之。 二者都是反映手腕动作的。 “永”字八法中的“努”,行笔中间就动了一次手腕。 那就有一个暗节点,写出来就是一根弧线。 至于 “永”字八法最后一笔 “磔”,行笔用战行,如果行笔手腕来回两次,那就会产生三个节点。 我跟大家讲过, 在西汉和东汉早期, 碑刻上的九号线还是直线多。说明当时不懂用腕。如西汉《莱子刻石》。 到王次仲创造了楷法,出现了波势,九号线这个捺笔,由直 线变成了弧线。写弧线要动手腕,手腕运动是左 —右。 你看东汉后来的隶书碑刻, 捺笔都转型 为弧线了。 至于真行草书,那更是考验运腕的功夫,在 “永”字八法推广后,九号线往往包括两次来回。你看苏州博物馆所藏文征明《游虎丘诗》中的字,九号线就是这样的。 这几年, 在书画拍卖市场上, 出现了一些标为文征明的作品,猛一看确实很像,但仔细一看,不对了,问题不少。其中之 一就是他的九号线就是直挺挺的, 没有节点。 也就是王羲之所批评的 “平过 ”。这位作假者只在字形上下功夫,对于用笔不了解。分析用笔习惯应该是书画签定的重要标准。比看气韵还要可靠。 节点的迭合 这是王羲之《兰亭序》中的 “一”字,起笔两面换,手腕扭 动笔心,在 “九用 ”中是衄锋, 衄锋产生一个节点, 这很容易理解。但收尾就比较复杂, 一来一回写了一个小圈。 这时手腕一左一右,动了两次。 是不是应该算做两个节点呢?不是, 它虽然包括两个动作,但迭合在一个地方, “九用 ”中把这两个动作合并称为顿笔。所以这个小圈应该看作是一个复合节点。 又如我们讲过的 “蚕头 ”起笔 ,就是转两个圈。这时手腕下上左右动了四次, 是不是算四个节点呢?如果真是那样, 就太复杂了。通常还是看做一个复合节点,包括下上左右四个动作。 毛笔虽然是软的

文档评论(0)

bc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