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举重若轻话人生 ——张孝品先生传记读后感 周玉甫 有幸成为张老传记的第一个读者,这是张老对我的信任。 在我的印象中,张老身材不高,壮硕结实,耄耋之年,走路不摇不颤,花白的头发和眉毛,脸上总是透出平和而慈祥的微笑。 之前,除了他是单位老职工的身份,我对他是一概不知。 但是,当我读了他的传记,始觉他平凡中的不凡。 他的经历多半有着父辈的沧桑,他的成就是一代人奋斗的缩影,他的多面人生折射出一名体育人对事业的执着和对生活的热爱。 从他身上,我读到更多的是责任和使命;作为晚辈,我们似乎做得实在太少——这或许就是我为张老写这篇文章的缘由吧。 出生、童年与上海 01 1936年,张孝品出生于江苏海门农村的一户贫苦人家,兄妹7人,他排行第六。 家无一寸土地,以租地交租为生。 时运不济,日寇、国民党军队及流寇土匪、回乡团在这片土地上如蚂蜂肆虐,民不聊生。 为求生机,他13岁就离家到上海谋生。 离家的那天,为省盘缠,硬是走了几十里地,又不幸在客栈过夜时遇到劫匪,钱物被劫。 幸好次日清晨登船时,因人小被人流推挤上了轮船,逃过了检票。 来到上海后,繁华的都市只是开启了人生苦难的另一篇章,做学徒工需凌晨4点多就起床,烧火做饭、打扫卫生、搬运物件,犯了差错,免不了皮肉之苦。 饭须到客师技师的别称吃完后才能吃,有残羹冷炙已属幸运;睡要到深夜11点后才可以在走廓上占个位置,又苦于蚊蚋袭扰,若遇风雨,更难入眠。 由于劳累,白天有时要犯困,有一次在工作台上打瞌睡,一只手指被冲床刨走了。 体育人生 02 苦难是人生的良药,因为苦难滋养了善良,留下了坚韧,也孕育了奋斗的信念。 当新中国的曙光升起的时候,也照亮了一个漂泊少年前进的道路。 张孝品参加了工会,在工会的帮助下到老闸区职工业余学校报名学文化,每周一三五晚上,整整四年,风雨无阻。 后来考取了位于格致中学内的第25业余中学。 1954年的一天,他听说南京东路慈淑大楼精武体育会分会在招健美班学员,他抱着既要强智也要强体的想法报名参加了培训班,师从费芳来,学习举重,从此开启了他的体育人生。 工人到运动员 在精武体育会举重班,张孝品的举重水平提高很快,不到两年,运动成绩已经达到一级运动员水平。 1956年6月,在苏中举重友谊赛中,广东选手陈镜开打破了挺举133公斤的世界纪录,这大大激励了张孝品要在举重运动中干出一番事业的雄心。 1958年8月,他从广东路五金厂选调进入上海市集训队,备战在西安举行的全国举重比赛。 在西安的比赛中,他九次试举,成功七把,虽然没有取得好名次,但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得到了锻炼。 随着大跃进的掀起,举重队也要大赶快上,人数骤增,目标是赶超世界。 在高强度的训练环境中,又缺少必要的保护,一次训练中,80公斤的杠铃从后背部落在腰间,造成了腰椎损伤。 后来,虽然一度重新出山,也达到了运动健将的标准,但运动水平的发展受到了瓶颈。 1959年,新城区体委点将,点名要张孝品担任举重教练。 于是,张孝品开始了教练生涯。 开始教练生涯 从工人到举重教练,这是张孝品人生的又一次转折。 面对新的挑战,张孝品对未来充满了自信,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当时,举重队一无所有,全部家当都要自己想办法。 没有器材,就从上海健身学院搬来小杠铃,从体育宫淘来了一副老式杠铃;没有举重台,就与北京路拆迁部门联系,要来一扇大门作为举重台;没有学生,就深入到学校,看体育课,选拔学生。 张孝品知道自己的文化底子差,又拣起课本。 为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他利用晚间,先是到业余中学学俄语,还订了苏联体育报,借助词典,居然对苏联举重能够有个大致的了解。 后来,中苏断交,张孝品又改学英语,从26个英文字母开始——这也为他后来担任举重国际裁判打下了基础。 在他的调教下,新城区举重队是上海市举重队的中坚力量,曾先后输送了徐宝富、陈士荣、唐志强、冷高仑、黄建平、韩震宇、王海利、曹国臻等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并在全国比赛中取得过优异的成绩。 1964年市体委借调张孝品组建上海青年举重队参加全国比赛,取得4个冠军1个亚军。 国际举联级裁判 除了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经历,张孝品还是国际举联的级裁判。 由于人缘好,精通举重项目,又懂一点英语,所以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张孝品担任检录员工作,主要职责是安排运动员出场介绍、通知运动员出场试举、报把重量、电脑安排试举顺序等工作,张孝品圆满完成了任务。 不久,他报名参加中国第一批国际裁判,成为中国第一批8名举重国际裁判之一。 后来,他又通过考试,顺利拿到了国际举联级裁判证书。 他先后参加了在日本、韩国、俄罗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