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许振超正在指挥装卸。 新华社记者刘海民摄许振超的绝活新华社青岛4月12日电记者刘海民、林红梅如果不是亲眼目睹,绝不敢相信许振超的无声响操作会是那样神奇。 偌大的集装箱放入铁做的船上或车中,居然做到了铁碰铁,不出响声,外国船员称匪夷所思,但中国的码头工人许振超出神入化般地做到了。 这是许振超的一门绝活,其实他所以创造了这种操作法,是因为它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集装箱、船舶的磨损,尤其是降低桥吊吊具的故障率,提高工作效率。 实践证明,它是最科学也是最合理的。 有一年,青岛港老港区承运了一批经青岛港卸船,由新疆阿拉山口出境的化工剧毒危险品,这个货种特别怕碰撞,稍有碰撞就可能引发恶性事故。 当时,铁道部有关领导和船东、货主都赶到了码头。 为确保安全,码头、铁路专线都派了武警和消防员。 泰然自若的许振超和他的队友们,在关键时候把绝活亮出来了。 只用了一个半小时,40个集装箱被悄然无声地从船上卸下,又一声不响地装上火车。 面对这轻松如行云流水般的作业,紧张了许久的船主、货主们迸发出了欢呼。 许振超是位创新的探索者,他的认识很朴素我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有一身的绝活。 这些绝活可以使我成为一名能工巧匠,这是时代和港口所需要的。 就是凭借着这样的一种信念,许振超的技术口袋里的绝活愈来愈多了。 一钩准是许振超20世纪70年代初开门机时的创造。 集装箱上有4个锁孔,从几十米高的桥吊上看下去,很难分辨,更别说用在空中摆荡的吊具放下去,一次把锁眼都对齐,把集装箱抓牢靠了。 但是,许振超和他的队友们就是做到了。 许振超练成一钩准的诀窍是,钩头起吊平稳,钢丝绳走一条线。 他的大徒弟张显新操作起来,轻松自如,一钩一个准。 他笑着说我练了1年才练出来的。 一钩净是许振超的又一项发明。 在青岛港开吊车的司机,都知道一个四稳的口诀就是在舱内起钩要稳,旋转时要稳,落钩时要稳和变幅时要稳。 但要协调做到这四个方面很不容易。 特别是落钩,操作不好就会造成货物撒漏。 如何能做到不让货物撒出来?许振超开始练习,练了半年后,做到了吊具一钩下去,一点不撒,他把这种技术起名为一钩净。 抓粮食时,吊具一抓斗重10吨。 要准确地把抓起来的10吨粮食装入长125米,宽27米的车厢,很不容易。 因为吊车的抓斗伸张开有34米,比车厢要宽。 许振超就反复练习,琢磨抓斗的嘴张多大正合适,终于找出了恰当尺寸。 铁路运粮食时,对装车的标准要求很严格,粮食要在车厢内打个尖,高出车厢80厘米,码头工人叫起龙骨。 打这个龙骨很难,坡度要合适,坡面要平滑,盖上篷布后,才能不存雨水。 许振超用他的一钩净,把这些问题给解决了。 许振超发明的二次停钩如今已经被桥吊司机们广泛应用。 他经过统计发现,桥吊作业中最容易出安全问题的环节就是箱子一起一落的时候。 为避免发生类似问题,他要求桥吊队每名司机在吊箱时都要做一次二次停钩,就是箱子刚离地和快落地的一刹那,放慢速度,先观察后起落,这样做虽然使每次操作时间多了几秒钟,但杜绝了事故隐患,最终提高了生产效率。 许振超的另一个绝活叫无故障运行。 结合青岛港口的实际,许振超提出了一个核心班轮保班作业一二三的工作法,一就是一个目标桥吊呈现无故障运行;二就是两个制度凡是保班作业,一是技术主管昼夜值班制,二是出现突发故障15分钟排除制度;三是三个事先对桥吊,保班作业前要技术主管事先检修一遍,事先掌握船舶技术资料、作业箱量,事先动员。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实现了保班作业无故障运行的目标。 之后,他们又在全国沿海港口率先实现了核心班轮保班全部100%的目标。 工友们都说许振超能琢磨也会琢磨,他创造的那些绝活推广后,铸造了青岛港的新优势,也引领了工友们创新的兴趣和热情。 许振超的境界本报记者宋学春李丽辉3月的青岛,尽管还有点春寒料峭,但和煦的阳光,金色的海滩,银色的浪花和动人的海鸥声,让人心旷神怡,激情奔放。 在这个春天里,更让人激情难抑的,是已经走入青岛千家万户的许振超的先进事迹。 连日来,记者奔走在青岛的大街小巷和机关、企业,采访熟悉许振超和听过他事迹的青岛市民,感受许振超家乡人眼中的许振超。 老师、同学他是个忠厚老实、埋头学习的好孩子。 许振超,不简单!说起许振超,67岁的邢秀芬老师很是自豪。 尽管时隔30多年,尽管她教过的学生数不清,但作为许振超的班主任,许振超还是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她和老伴从电视上、报纸上看到、听到、读到许振超的事迹时,她一眼就认出来了他是我的学生。 邢秀芬老师回忆说,许振超是个忠厚老实、埋头学习的孩子。 学习成绩好,与同学团结得好,与老师教学配合得好。 遗憾的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