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所取得的成果。除了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或属合作研究共同完成的 工作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申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丝塑 日期:
研究生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武汉科技大学所有,其研究内容不得以其它单位 的名义发表。本人完全了解武汉科技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按照《武汉科技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收录 工作的规定》执行)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同意学校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学校认可的国家相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和对外服务。
论文作者签名: )岂阂
指导教师签名: 仫匆杠
日 期:
武v.,fl-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武v.,fl-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1页
摘 要
以对羟基苯甲醛、2,4.二羟基苯乙酮、溴代异戊烯和溴醋酸乙酯等为原料,经羟醛缩 合反应、异戊烯基化反应、酯甲基化反应及水解反应合成了目标产物索法酮。建立了每步 合成反应的TLC分析体系,探索并优化了合成方法和反应条件,培养出了兰个中间体的 单晶,用UV-Vis、FT-IR、1H-NMR、13C-NMR、MS、元素分析和熔点测定等分析手段确 定了索法酮和三个中间体的分子结构,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三个中间体的晶体结构, 测试了索法酮抗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性能,初步探讨了2,4.二羟 基苯乙酮与对羟基苯甲醛的缩合反应机理。主要内容如下:
实验确定了一种适合对羟基苯甲醛和2,4.二羟基苯乙酮在碱性条件下合成2’,4’,4.三 羟基查耳酮(索法酮中间体I)的薄层色谱分析体系,该体系的显色剂为铁氰化钾.三氯 化铁试剂,展开剂为乙酸乙酯.苯,体积比V己麓己穗:V摹=l:2,展开后2,4.二羟基苯乙酮、 对羟基苯甲醛和2’,4’,4-三羟基查耳酮的Rf值分别为O.67、0.58和0.38,三种化合物能有 效地被分离,且显色灵敏、清晰。用该TLC体系跟踪反应进程,采取无溶剂研磨合成法、 超声振荡合成法、经典均相合成法和微波促进合成法探索了2‘,4’,4.三羟基查耳酮的合成。 无溶剂研磨合成没有得到所需产物2’,4’,4.三羟基查耳酮;超声振荡合成2’,4’,4.三羟基查耳 酮时产生大量焦油化物;经典均相合成时以一缩二乙二醇为溶剂,氢氧化钾为催化剂,原 料配比(对羟基苯甲醛与2,4.二羟基苯乙酮的摩尔比)为1.4:l,催化剂浓度为50%, 反应时间为4 h,反应底料温度100℃,氢氧化钾溶液的加料温度为100℃,产物2’,4’,4- 三羟基查耳酮的产率为82%,比文献高52%。在均相经典合成的基础上,以300 W的辐 射功率,反应温度120℃,反应时间10 min,用微波促进法快速、平稳、简便地合成了 2’,4’冉三羟基查耳酮,产率为82.6%,比文献高52.6%。用UV-Vis、FT-IR、1H-NMR、 ”C-NMR、MS、元素分析和熔点测定等分析手段确定了产物2’,4’,4.三羟基查耳酮的分子 结构。通过缓慢挥发溶剂的方法,培养出了晶形规整的2’,4’,4.三羟基查耳酮的单晶。选取 尺寸约O.12 mmx0.10 mmx0.10 mm大小的单晶用SMART APEX型单晶X.射线衍射仪 (Mo靶,k:九=0.71073 A)进行测试。晶体结构中,一个2’,4’,4.三羟基查耳酮分子带 有一个结晶水分子,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为口=11.489(2)A, b=9.5903(17)A,c=12.498(2)A;0‘=900,p=103.649(3)o,7=900:矿=1338.2(4)A’;
Z=4;Dx=1.361 Mg·m■;p=0.10 mm~;S=1.09,F(000)=576。分子结构中形成了一 个大的共轭体系,使键长趋于平均化,但Q,p一小饱和酮结构上的氧原子和碳原子没有完全 共平面,两个苯环也没有共半面,其二面角为7.240。晶体结构中,除了分子内氢键外,
第1I页
第1I页 武汉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还形成了分子间的氢键,分子间氢键构成了一个三维的氢键网,这些氢键的相互作用和晶 体中相邻分子苯环之间明显的X-Z堆积作用,形成了稳定的三维立体结构,增强了超分子 结构的稳定性。用共振理论和共轭效应理论初步探讨了该缩合反应的机理。
建立了索法酮中间体II(即:(E)-I.(2一羟基-4-(3.甲基.2.丁烯氧基)苯基).3.(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与中国城市发展道路分析-科社与国际共运专业毕业论文.docx
- 美容连锁店客户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分析-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论文.docx
- 镁、铜对挤压高铝锌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材料工程专业毕业论文.docx
- 煤基板式炭膜的制备及其增强改性-化学工程专业毕业论文.docx
- 罗元鲲《高中本国史》研究-学科教学(历史)专业毕业论文.docx
- 脉管内平滑肌瘤病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妇产科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
- 绝缘子超疏水涂层制备方法与防冰性能研究-电气工程专业毕业论文.docx
- 脉动热管传热极限实验研究及建模分析-轮机工程专业毕业论文.docx
- 面向产业化的钢结构住宅工程管理模式研究-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docx
- 面向无线传感网络的节能路由方法研究-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论文.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