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化学热耦合模型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极化特性.pdf

基于电化学热耦合模型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极化特性.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28 卷第 1 期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18 年 1 月 Volume 28 Number 1 The Chinese Journal of Nonferrous Metals January 2018 DOI :10.19476/j.ysxb.1004.0609.2018.01.17 基于电化学热耦合模型的 锂离子动力电池极化特性 1 2, 3 1, 2, 3 1 1 1 李书国 ,艾 亮 ,贾 明 ,程 昀 ,杜双龙 ,蒋跃辉 (1. 中南大学 冶金与环境学院,长沙 410083 ; 2. 湖南艾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益阳 413000 ; 3. 全固态储能材料与器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益阳 413000) 摘 要:基于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定量分析了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不同倍率放电下正负极欧姆极化、浓差极化和活 化极化。结果表明:1C 放电初期,正极固相浓差极化波动最大,峰值达到 147 mV;放电中期,各类型极化变化 曲线较为平稳,活化极化最大,约为 48 mV ;放电末期,负极活化极化和负极固相浓差极化迅速增大;8C 放电 末期,正极固相浓差极化急剧增加,达到 715 mV 。提高放电倍率,活化极化的大幅增加是高倍率下极化严重的 最主要原因,且负极活化极化的增加幅度比正极活化极化更大;而减小负极颗粒粒径可以有效减小负极活化极化。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欧姆极化;浓差极化;活化极化;数值仿真 文章编号:1004-0609(2018)-01-0142-08 中图分类号:TM911 文献标志码:A 近年来,电动汽车不断发展,对动力电池高倍率 讨论了 LiMn O /石墨电池电极厚度、活性材料颗粒粒 2 4 充放电性能要求越来越高[1]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内 径对浓差极化的影响,洪树等[15]研究了全固态锂离子 部极化,动力电池放电倍率越高,放电电压越低,所 电池放电倍率、电解质的扩散系数以及电极厚度对浓 能释放的能量也越低[2] 。根据极化形成机理,可将极 差极化的影响。NYMAN 等[16]给出不同类型极化的理 [3] 化分解为电化学活化极化、浓差极化和欧姆极化 。 论计算公式,并基于准二维电化学模型计算了混合脉 因此,如何准确定量分析电池内部各类型极化,受到 冲循环过程中不同荷电状态下的过电势分布。 [4−6] 。 [17]基于准二维电化学模型,定量研究了 电极材料和电池优化设计工作者广泛关注 RAJESWARI 不同类型的极化可通过实验方法测定,如电极浓 Li C /liquid electrolyte/Li (Ni Co Mn )O 体系在 3C 和 x 6 y a b c 2 [7−8] 、静 5C 恒流放电中的正负极过电势分布,表明不同放电倍 差极化可通过恒电流间歇滴定−电压弛豫技术 态法[9]等测定,但测定过程一般需要繁琐的实验步骤 率下,不同极化类型的极化程度不同,但其模型计算 和重复性操作,且难以兼顾实际放电过程中多物理场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