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的结构演化分析及其在舆情和疫情预警及控制中的应用》.doc

《社会网络的结构演化分析及其在舆情和疫情预警及控制中的应用》.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网络的结构演化分析及其在舆情和疫情预警及控制中的应用》 ? 1??引言 公共安全是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其中,非常规突发事件对人民生命和财产有特别重大的破坏力。因此,政府应当对可能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控,在出现危险端倪时进行预警和干预,在事件发生后实施高效的控制,力图把不良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上述行为构成了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的核心内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具有特别重要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意义:对内可以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持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对外有助于提升国家形象。基于此,《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将处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公共安全策略确定为11个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 ? 非常规突发事件往往牵涉到相当大规模的人群,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相互作用方式对于事件的演化和控制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用节点表示个人,用边连接具有接触或者其它相互作用关系的个人,那么这样的人群就可以用社会网络抽象刻画[1]。一些具有极大破坏力的突发事件所凭借的载体正是这样的社会网络,例如2003年肆虐中国并波及多个国家地区的非典型肺炎,便是通过社会接触网络传播的,而社会网络中的小世界效应对于非典型肺炎的异地爆发起到了重要作用[2]。又比如艾滋病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发的可怕爆发(世界上三分之二的HIV携带者生活于此),也被认为和当地特别致密的性接触网络有重要关系[3],事实上,最近的数值模拟显示,控制性接触网络连接方式对于抑制艾滋病和其他性病的流行有举足轻重的作用[4,5]。 ? 另外一种最近几年才引起充分重视的突发事件,是主要产生于互联网络并最终流行蔓延至整个人群的谣言和恐慌情绪。这些谣言和恐慌情绪一方面可能伴随某些突发事件并严重干扰相应的应急管理工作,例如在2003年非典型肺炎传播最严重的时候,互联网上滋生了“政府要封锁北京”的谣言,导致市民哄抢商品,商贩哄抬物价,一度生活物资短缺,使政府在应对疫情的同时还要紧急调动物资平抑物价,缓解商品短缺现象。又如汶川大地震后因互联网上流传紫坪坝水库遭到污染的谣言,成都一度发生了疯狂的抢水事件,同时网上许多虚假的余震预报,几度让四川灾区处于人心惶惶交通混乱的状态。另一方面,这些谣言本身就可能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例如2007年通过手机短信和网络论坛传播的海南毒香蕉的谣言,使得整个海南香蕉业陷入瘫痪,直接经济损失超过8亿元;祸不单行,2008年海南瓜农又受到了“海南西瓜注射了红药水”的谣言诋毁,短短不到20天的谣言,造成了超过3000万元的经济损失。还有一些谣言,可能成为一些突发事件直接的导火索。例如贵州瓮安大规模群体对抗政府的事件的导火索就是谣言(该谣言主要通过传统的口口相传的通讯方式传播)。事实上,正是因为政府在自杀事件发生之后的6天里,对于愈演愈烈的谣言不作理睬,才导致政府与群众严重的冲突,最终对政府公信力乃至国家形象都造成了严重的打击。谣言和恐慌情绪的传播,也是以社会网络为媒介,只不过这里的社会网络,并非源于物理上的接触,而是包括互联网、电话、手机短信,交谈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网络。尽管更加复杂,但也是可以归入到社会网络研究的范畴。 ? 这一课题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到社会网络的结构和演化特性分析中,并系统研究社会网络结构对于其上疾病和谣言传播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预警、评估和控制的策略,开发实用系统,力求在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都有所贡献。 ? 下面从三个方面介绍相关的国际国内研究进展。 ? ? 2 社会网络的结构、演化和模型 本课题所涉及的社会网络大体上可以分作两类,一种是具有物理接触的社会网络,它和传染病的流行和一些口口相传的地方谣言息息相关,为了方便,我们将其称为社会接触网络;另一种是基于信息交换和传递形成的社会网络,例如网络虚拟朋友网络,手机网络,MSN或QQ的即时通讯网络等等,我们统一称其为社会通讯网络。下面我们分而论之。 ? 社会接触网络 ? 社会接触网络由于主要是通过调查问卷和口头采收集信息,数据量都比较小,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对封闭的系统,例如一个学校,一个社区、公司董事会等等[6]。与传染病流行有关的比较深入的研究都集中在性关系网络方面,特别是网络结构自身的特点以及其对各种性传播疾病的影响[7-10]。例如,Liljeros等人2001年针对瑞典民众的调查显示,在瑞典异性性行为的二部分网络中,男性度分布(性伴侣数目分布)满足指数为2.6的幂律,女性度分布满足指数为3.1的幂律[11]。Latora等人2006年针对布基纳法索(Burkina Faso)类似的调查表明,该国异性性行为网络中男性度分布满足指数为2.9的幂律,女性则分为两类:色情业从业人员具有平均值在400左右的度(一年的数据),其他女性度分布下降非常迅速[12]。 ?

文档评论(0)

ligennv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