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报告文学杂志社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杂志社 约稿及文化合作函 尊敬的张子影作家: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杂志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主办的大型纪实性报告文学月刊,也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机关刊物,是中国最具权威性、最具影响力和最大容量的纪实文体旗舰刊物。《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传承报告文学真实性、文学性、人民性的优良传统,将成为独树一帜的时代记录者,为共和国新时期发展腾飞作最忠实的文学表达。以“立足现实生活、紧扣时代脉搏,传达民众心声、张扬人间正气、建立高端平台、培养文学新人”为办刊宗旨。《中国报告文学》杂志社社长由原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名誉副会长、著名作家徐迟《哥德巴赫猜想》一文的发稿编辑周明出任。主编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出任。该杂志拥有大批国内外精英作家,国内外发行,是中国当代独树一帜、最具活力和市场影响力的报告文学刊物,是国家领导人及中宣部、中组部,中央各部、办、委、局的重要参阅刊物。近年来先后推出了许多全国著名的先进典型,如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院长庄仕华、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原副县长兰辉等,特别是兰辉同志的先进事迹在《中国报告文学》XX年第八期刊出后,在四川省广大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中广泛流传,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XX年9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向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干部兰辉同志学习”。 为了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关于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号召,进一步扩大报告文学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市场覆盖率,我社愿与各位文学同仁真诚合作,可组织全国著名作家、中央各大媒体新闻记者到贵单位开展文学采风活动,并在《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设采风专栏、出版《报告文学采风集》等,期盼赐稿,合作共赢! 联系人:《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创联部主任廖全国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土城路13号金孔雀大厦A座516室 电话:手机座机:传真:邮箱:lqg9999@邮编:QQ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编辑部 XX年12月2日 新闻记者参与报告文学创作的空间 在报告文学诞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它都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报告文学”的英译原词“reportage”,同时具有“报道”“报道的消息”之意,这表明报告文学与新闻之间有着割不断的关联。在台湾、日本等地,报告文学则一般被称为报道文学或报导文学,更直接、鲜明地指明了这种文体与新闻之间的关系。 脱胎于新闻的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这种新兴文体可以说是由新闻创造的,是记者开辟了报告文学早期的生存空间。描写俄国十月革命的长篇报告文学《震撼世界的十天》,是最早的报告文学经典之一,作者约翰·里德就是一名记者。对上世纪30年代我国报告文学创作第一次高潮产生较大影响的《秘密的中国》,是1932年由苏联秘密进入中国采访的捷克记者基希创作的。 报告文学是在新闻采写过程中,采写者投入了较多的情感元素、思想元素,运用更加形象化的手法创作出来的作品。新闻是报告文学的母体。没有新闻就没有这种新文体,报告文学无法脱离新闻的脐带。 通常认为,报告文学的基本特质包括新闻性和文学性。新闻性本质的要求则是真实性、信息性和时效性,这些也是报告文学的基本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线。报告文学被称为“戴着镣铐跳舞”的文体,说的就是报告文学不能脱离真实和事实,进行过度的想象或虚构。 当年,夏衍经常跑到上海提篮桥、杨树浦一带的工厂区调查采访。为了接近工人,他剃了个小平头,从旧货店买来粗蓝布短衫裤,乔装成平民,“在小茶馆和马路上和工人们‘接近’”。他找到在棉纱厂做工的一位青年团员,谈了几次,意犹未尽。由此夏衍得出结论:“单凭搜集材料是不行的,非得实地视察不可。”于是,他借助昔日的同学在日本纱厂当职员之便,去包身工的车间看过几次。据此创作的《包身工》一发表,立即产生广泛的社会反响。 上世纪70年代末至上世纪80年代,报告文学风起云涌,产生了一大批影响广泛的作品,如《哥德巴赫猜想》《祖国高于一切》《扬眉剑出鞘》《大雁情》《强国梦》等。这些作品的作者尽管未必是记者,但往往都是接受报刊 编辑的约请,甚至是在他们的陪同下对写作对象进行认真采访、搜集素材,再创作完成的。譬如,徐迟就是在时任《人民文学》杂志编辑周明的陪同下,对数学家陈景润进行了细致采访;理由则是在《新体育》杂志社记者傅溪鹏的邀约下,对栾菊杰进行了深入访谈。可以说,报告文学创作的第一道工序完全等同于新闻采访,与记者的所作所为相同。深入细致的采访是报告文学创作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之一,没有采访便谈不上报告文学创作。当然,报告文学所需要的采访理应比新闻走得更远、谈得更透、挖得更深。作者需要搜集的信息应该更加丰富、细腻和生动。 新闻记者采写报告文学的优势 报告文学是由新闻记者创造出来的文体。这种说法大致不会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