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应激与急性心血管疾病 牛春峰.ppt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情绪应激与急性心血管疾病 ——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和猝死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院 心内科 牛春峰 心理情绪应激 概念:指人对外界有害、威胁、挑战等刺激因素,经认识评价并知其将危害个人的生存和处境时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是机体适应环境的一种紧张反应状态。 对健康具有双重作用: 心理情绪应激 分类:1.急性应激 心理情绪应激 慢性应激 心理情绪应激 心理情绪应激 心肌缺血 心力衰竭 猝死 心理情绪应激与心肌缺血 多见于冠心病患者 多为无症状心肌缺血 多数同时存在运动性心肌缺血 心理情绪应激与心肌缺血 发生机制 心理情绪应激与心肌缺血 临床意义 心理情绪应激与心肌缺血 临床意义 心理情绪应激与心力衰竭 心理情绪应激与心力衰竭 心理情绪应激与心力衰竭 发病机制 心理情绪应激与猝死 发生机制 心理情绪应激与猝死 机制 心理情绪应激与心血管疾病 治疗 * 疾病甚或死亡 提高机体适应能力 生理或心理介导机制 交感-肾上腺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 垂体-甲状腺等神经内分泌系统 心脑血管疾病 支气管哮喘 溃疡病 肿瘤 皮肤病 心理和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的因素 血流动力学变化 心肌氧耗=心率×收缩压(心肌张力、心肌收缩力) 冠状动脉收缩反应 狭窄的冠脉 正常的冠脉 24% 10% 冠脉重建的% 情绪应激 (272例51个月随访) 有 无 65.5% 38.3% 心脏不良事件的% 情绪应激 (126例44个月随访) 有 无 27.4% Strike PC, et al, Euro Heart J,2003,24:690-703 11.9% Rozanki A, et al, Circulation, 1999,99:2195-2217 应激性心肌病 Stress cardiomyopathy Tako Tsubo心肌病 或TakoTsubo综合征 因情绪应激所诱发的,以左室心尖和心室中部运动减弱,可逆性左室功能异常为特征 应激性心肌病 Stress cardiomyopathy Tako Tsubo 左室心尖及心室中部不运动或矛盾运动,室壁运动异常的范围超出了一支冠脉的供血区域; 冠脉造影无明显冠脉病变或急性斑块破裂的征象; 交感张力增加可在冠脉正常的基础上引起血管痉挛; 儿茶酚胺可直接介导心肌细胞损伤和心肌抑顿; 性激素可能对交感神经轴和冠脉血管反应性具有重要影响; 在日本绝经后妇女占90.7% Sudden Cardiac Arrest 350,000 20-25% VT VF 愤怒和恐惧迅速诱发 较长时间的应激状态之后 Annual Sudden Deaths from Cardiovascular Disease (U.S.) 交感神经兴奋 迷走神经 室性心律失常 降低室性异位 心律的阈值 大脑活动的偏侧优势 不对称的刺激心脏 心肌细胞复极不一致 心肌缺血:硝酸酯类,钙拮抗剂 心力衰竭:ACEI,β-blocker,利尿剂等 心律失常: β-blocker 松弛疗法 生物反馈治疗 催眠疗法 情绪应激性心肌缺血与冠脉造影显示的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 但与动态监测到的心肌缺血具有一定关系 因情绪应激所诱发的,以左室心尖和心室中部运动减弱,可逆性左室功能异常 增加心率变异性,降低交感神经对心脏的刺激,减少心室复极过程中的不对称性 指人对外界有害,威胁,挑战等刺激因素,经认识评价并知其将危害个人的生存和处境时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 是机体在某种环境因素刺激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紧张反应状态。 指人对外界有害,威胁,挑战等刺激因素,经认识评价并知其将危害个人的生存和处境时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 是机体在某种环境因素刺激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紧张反应状态。 指人对外界有害,威胁,挑战等刺激因素,经认识评价并知其将危害个人的生存和处境时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 是机体在某种环境因素刺激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紧张反应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1世纪全球每5人中有1人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联合国专家甚至认为,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久而深重的痛楚。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机体,祖国医学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医学家在一项调查中发现,81.2%的癌症病人在患病前曾遭受过负性生活事件的打击,“百病皆生于气”、“万病皆源于心”,《红楼梦》中多愁善感、忧郁伤身的林黛玉,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物随心转,境由心造,一个孱弱而多病的哲学大师尼采也曾告诫我们:“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人生在世,富有的人固然可以活得很适意,贫穷的人也可以活得很愉快。痛不欲生的人中固然有贫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