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Chapter 11 Metabolism of heme and bile pigment
第十一章
血红素与胆色素代谢
血红素
均以血红素作为辅基
是一种铁卟啉化合物,由卟啉环与铁螯合而成。
§1 概述
血红素的结构
胆色素
胆色素是血红素降解的产物。
胆红素(bilirubin)
胆绿素(biliverdin)
胆素原(bilinogen)
胆素(bilin)
无色
橙红色
§2 血红素的生物合成
合成部位:
骨髓和肝脏
(线粒体到胞液再到线粒体)
限速酶:
ALA 合成酶
过程:
合成原料 :
琥珀酰CoA 、甘氨酸、 Fe2+等
先合成直接前体原卟啉IX Fe 2+ 血红素
一、血红素合成概况
(1) δ-氨基-γ酮戊酸(ALA)的生成(线粒体内)
δ-氨基-γ酮戊酸(ALA)
二、血红素合成过程
(2)胆色素原(PBG)的生成(胞液) :
胆色素原(卟胆原)
含锌的金属酶,对铅敏感
(3)尿卟啉原Ш与粪卟啉原Ш的生成(胞液) :
尿卟啉原III脱羧酶
(4)血红素的生成(线粒体) :
1、合成的部位 组织定位:骨髓和肝脏
细胞定位:线粒体→胞液→线粒体
2、原料:琥珀酰辅酶A,甘氨酸,Fe2+等小分子, 中间产物的转变主要是吡咯环侧链的脱羧和脱氢反应
3、过程:
三、血红素合成的特点
线粒体
促进红细胞的繁殖和分化,
加速红细胞的成熟及血红素和Hb的生成
对所有类型的贫血都有治疗作用
四、血红素合成的调节
1、ALA合酶:
限速酶
2、ALA脱水酶与亚铁螯合酶:
受血红素的别构抑制调节
血红素阻抑ALA合酶的合成
对重金属的抑制非常敏感
铅中毒→贫血
3、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反馈抑制
§3 胆色素代谢
胆色素是血红素的降解的产物。
胆红素(bilirubin)
胆绿素(biliverdin)胆素原(bilinogen)
胆 素 (bilin)
胆色素
(bile pigment)
种类
脂溶性,橙黄色
毒性作用、抗氧化
衰老RBC Hb
肌红蛋白
过氧化酶
细胞色素
铁卜啉化合物 胆绿素 胆红素
(红) (蓝) (橙黄)
胆色素原族 胆素族
(无色) (棕色)
肠道
[o]
胆红素是胆汁中的主要色素,呈橙黄色。
胆红素具有:
毒性作用
抗氧化(抑制亚油酸和磷脂的氧化)
胆色素代谢以胆红素代谢为中心。
肝脏在胆色素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胆红素
一、胆红素的来源
①大部分胆红素是由衰老红细胞破坏、降解而来,占胆红素总量的75%;
②小部分胆红素来自组织(特别是肝细胞)中非血红蛋白的血红素蛋白质(如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b5、过氧化氢酶等)的血红素辅基的分解;
③极小部分胆红素是由造血过程中,骨髓内作为造血原料的血红蛋白或血红素,在未成为成熟细胞成分之前有少量分解,即无效造血所产生的胆红素。
来源:
体内衰老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分解释放出的血红素
胆红素的主要来源:
血液中与清蛋白结合而运输
红细胞
血红素
珠蛋白
氨基酸
胆红素
肝细胞内与Y、Z蛋白结合运送至滑面内质网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随胆汁排入肠道
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胆素原
胆素
尿胆原
尿胆素
二、胆红素的生成与代谢
(一)胆红素的生成
胆红素
生成部位:
脾、骨髓、肝的网状内皮细胞
胆红素的空间结构及性质
理化性质:亲脂、疏水
结构特点:卷曲稳定
(二)未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的运输
在生理pH条件下胆红素是难溶于水的
亲脂性的胆红素能自由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液
未结合胆红素:
脾脏、骨髓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生成的胆红素,由于未通过肝脏处理,被称为~
未结合胆红素特点:
主要与清蛋白结合成复合物进行运输
1、胆红素的运输载体
增加了胆红素在血浆中的溶解度,便于运输
限制胆红素自由透过各种生物膜,避免对 组织细胞产生毒性作用
生理意义:
过多的游离胆红素可与脑部基底核的脂类结合,并干扰脑的正常功能,称胆红素脑病或核黄疸。
(三)胆红素在肝脏中的代谢
1、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和转运
胆红素-清蛋白被肝脏细胞表面受体摄取
肝细胞内两种载体蛋白Y蛋白和Z蛋白结合
“胆红素-Y蛋白”(胆红素-Z蛋白)形式送至内质网(耗能、可逆)。
甲状腺素、四溴酚磺酸钠(BSP)和靛青绿(ICG)等可竞争结合Y蛋白,影响胆红素的转运。
苯巴比妥可诱导Y蛋白的合成。
由于新生儿在出生7周后Y蛋白才达到正常成人水平,故易产生生理性的新生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