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 灾祸的十大征兆文档.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企业管理 灾祸的十大征兆文档

灾祸的十大征兆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李岷   倒了一个。又倒了一个。   仰融、杨斌、李海仓、周正毅、李经纬、孙大午、刘波……2002、2003年,商业流星一时之间难以尽数。有的突然枪杀身亡;有的被拘押、入狱,此后数年间将在商业上无所作为;有的则逃奔至海外,国内昔日看似蒸蒸日上的企业王国盛况不再。这些恶性突发事件,对他本人、对他所领导的企业的股东、员工、客户、社会公众,不啻一场飞来的“灾祸”。   据说有一条“海恩法则”,大意是指,在每一次安全灾难发生之前,必然有数十次轻微事故和若干起未遂先兆,如果能及早洞察和读懂这些征兆,就有可能避免最终的恶果。你或许也听说过,在大地震降临之前,井水会喷出地面、天空闪过蓝光、动物会发出哀鸣,科学家证实,这些都是在地震、山崩等自然灾难之前,大自然以它的语言传递出的某些信号。当科学家以灵敏度足够强的麦克风记录下即将断裂的材料的声响时,他听到了以前没有被注意到的尖细的颤音和低沉的轰隆声,它们越来越高、间隔越来越小,直至材料突然断裂。   在本期“灾祸的征兆”的封面报道中,我们正是要去辨析企业家遭遇“灾祸”之前在他本人身上及周围环境中所发出的那些“尖细的颤音和低沉的轰隆声”。这些声音潜伏在企业家的商业行为中,潜伏在他的外部关系里,潜伏在他的言谈举止间……   凭借着回放和解构的手段,人们才看到,之前许多看起来不相关的事情,实际上都指向着同一个方向。   如果你是一名投资者,搜集到这些声音即使不能让你明确知道在这家公司里面正在发生着什么,也能让你对它明天的走势作最坏的心理预期,即使你不能举手发言,你也可以用脚投票;如果你是一名企业家,仔细倾听这些来自你周围和你身体内部“尖细的颤音和低沉的轰隆声”,是否可以更清醒地知道该如何自处?   关于“灾祸”,人们一定有不同的看法和定义。   确实,商界每天都有企业在滑向失败的边缘,每天都有企业进入破产清算的程序,但是我们不把这种渐进式的“不景气”和“衰落”称为“灾祸”,事实上,“企业家灾祸”只是“企业家失败”中的一种,在所有的“企业家失败”中,大部分失败是企业长期经营不善、业绩持续疲弱,这些企业最终出局的结果多多少少在人们的预料之中,而小部份“失败”、即我们所说的“灾祸”却带着极强的突发性和戏剧性,道路似乎还在绵延不断往前铺展开的时候,火车头却突然拐弯、甚至跌出轨道。   在这里,我们将“企业家灾祸”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家人身受到莫名的伤害和威胁,另一类是企业家突然被拖入司法程序中,企业暴露出巨大的黑洞和发展隐患,此时,企业家不是被立案审查、被捕,就是失踪、去国,或者自杀。不管是哪一类,“企业家灾祸”从酝酿到爆发的过程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先是逐渐地,然后是突然地。   征兆一:MBO强行军   MBO是国内企业家欲解决心头产权之痒时首先想到的一根“救命稻草”,但是这根“救命稻草”有时竟然会反弹过来,成为打向企业家的一支闷棍。那些业绩良好、经营层和大股东长期和平共处、互相能理解能妥协、企业领导人在企业灵魂作用无人可替的企业,总是更容易修成MBO正果、或者在产权中分得一杯羹。反之,条件不成熟、形势复杂之下,企业家却还想凭着一己之逻辑强做、暗做MBO,往往会触探红线、一脚踏空。   从2001年底仰融首度对包括本刊记者在内的几家媒体开口讲他的创业历程开始,华晨亟待正本清源就一直是仰融对外宣扬的一个重点。他曾经不无自嘲地对本刊记者说:“我们这个结构,还不如一个新企业,还不如一个李书福同志。”他的行动比他的语言还要急迫。那时据他说,他已向华晨内部提出了3000人自由入股的倡议书,新成立的公司将做“新的汽车”。在和宝马谈合资事宜时,仰融毫无顾忌地说了类似的话,华晨和宝马都是在化私人的钱。   然而在和政府的谈判中,双方对股权比例和价格的想法差异甚远,MBO谈崩。2002年6月,华晨汽车宣布解除仰融的主席职务。据说,解职决定的导火索之一是此前一周,仰融在香港与基金经理的恳谈会上,再度称华晨股权并非国家所有,管理层将收购华晨股权。   健力宝的李经纬也曾经很想做MBO,他想法如此强烈,以至于据李身边的高层说:“他有了‘破釜沉舟’的想法,宁可短期内放弃市场,也要把健力宝争回来。”但是李经纬一心把健力宝“私有化”的结果是健力宝业绩直线下滑、地方政府大股东对李经纬强烈不满、哪怕贱卖给外人也不让李插手。正是在苦心钻营MBO的过程中,李经纬涉嫌贪污犯罪。   如果追溯得更早一些,20世纪90年代末张国庆在君安证券以其过人的财技孤心经营,结果刚把君安职工持股会通过各种手段安排成大股东,自己就东窗事发、锒铛入狱。   在国外,公司管理层可以结合外部金融势力,向大股东积极进攻完成收购,但是在中国,如此这般的MBO只会成为急于明确产权的企业家的滑铁卢。   征兆二:高层突然大幅减持所持股

文档评论(0)

robert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