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篇 解] 阴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虽言阴阳,亦赅五行。 应:应验于,即相应、对应。 象:事物可见的现象、表象、征象。 大论:广泛而深入的论述。 阴阳应象:言阴阳理论可以应验于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现象和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之中。 一、阴阳学说的内涵 本,在文中指阴阳而言。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一切事物产生、变化、发展乃至消亡的根源,是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也是人体的法则和规律。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的失调,故诊治疾病要抓住阴阳这个根本。所谓“治病求本”,约而言之,即诊断上要重视诊察阴阳失调的状况,治疗上要重视纠正阴阳的偏颇盛衰,恢复、促进其平衡协调。 武胜门外夏姓,因街市流行霍乱,夫妇均受传染,同日发病,均大吐大泻,大汗出,肢厥脉绝,腹痛筋转,目陷皮瘪,证象颇同。但男则舌苔白,津满,渴不欲饮,喜热,吐泻清冷,不大臭,其筋转强直拘挛,是为寒多;女则舌苔黄,中心灰黑,津少,口大渴,饮冷不休,吐泻甚臭,其筋转抽掣急剧,是为热多。 ……一用四逆汤,甘草、干姜、附子加萸肉、木瓜;一用甘露饮,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条桂、滑石、石膏、寒水石,加蚕砂、省头草,均连续频进(一剂分二服,半日一夜,令六次服尽)。三剂后,夫妇均吐泻止,厥回脉出而愈。 冉雪峰医案 [医案举隅] 二、药食气味之阴阳 1.药食气味对人体的作用 二、药食气味之阴阳 3. 壮火、少火的概念 三、疾病发生之阴阳 如何认识伏气为病 关于伏气致病的实质,明代王履《医经溯洄集》中针对《素问·生气通天论》而发的一段论述颇具参考意义。他说:“夫洞泄也,疟也,咳与痿厥也,温病也,皆是因其发动之时,形诊昭著,乃逆推之,而知其昔日致病之原,为伤风、伤暑、伤湿、伤寒耳。非是初受伤之时,能预定其今日必为此病也。”明确指出导致疾病的究竟是哪种伏气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确定的,是辨证求因的结果。 四、事物的五行属性 五、阴阳之间的关系 六、辨别疾病法阴阳 八、针刺治疗法阴阳 九、诊察疾病法阴阳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1];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2],而知病所主;按尺寸[3],观浮沉滑涩[4],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1.喘麤为之俛仰:麤,“粗”之异体;俛,“俯”之异体。全句谓气息喘急粗促而前俯后仰。 2.烦冤:冤,同“悗”,心胸烦乱、满闷。 3.能冬不能夏:能,通“耐”。 4.身常清:清,读若凊,寒冷之义。 5.病之形能:形,指病之形证。胡澍《素问校义》:“能,读为‘态’。病之形能也者,病之形态也。” [原文] 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麤为之俛仰[1],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2],腹满,死,能冬不能夏[3];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4],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5]也。 阳 胜 身热 (阳胜的外证) 腠理闭,汗不出而热 (卫阳被郁,开合失司) 喘粗为之俯仰 (邪热迫肺,肺失宣降) 齿干 (热盛伤津) 烦闷 (热扰脏腑,神明不安) 腹满 (热结阳明) 能冬不能夏 (冬季自然界之阴气可制约人身之亢阳, 夏季自然界之阳气更助人身之亢阳。) 阴 胜 身寒 (阴胜的外证) 汗出 (阴寒过盛,表阳虚衰,固摄无力,津液外泄) 身常清 (阴盛阳虚,肌表失于温煦) 数栗而寒 (寒气内盛) 寒则厥 (阳气不达四末) 腹满 (阳气衰败,阴寒内结) 能夏不能冬 (夏季自然界的阳气可制约人身阴寒之气, 冬季自然界的阴气更助人身阴寒之气。) [理论阐释] 重点哦! 1.七损八益:古代房中术术语,“七损”指房事中损伤人体精气的七种情况,“八益”指房事中有益人体精气的八种方法。 2.早衰之节也:《太素》作“早衰。衰之节”,接上下文则为:“不知用此,则早衰。衰之节,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文义较为明了,可从。 [原文] 七、养生当重调阴阳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1],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2]。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3],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3.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虚无,恬淡清静。守,胡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