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信对人际关系的影响陆晓阳.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NEWS WORLD 新 闻 e 家 论微信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陆晓阳 【摘 要】兼具网络与移动终端特性的微信可以视为人的综合延伸,为人际交往创造了新的空 间,产生了不同于真实人际关系的虚拟人际关系。在微信上,人际关系产生了两方面的变化,其一, 原先具有匿名性,与真实人际关系有较大分割的虚拟人际关系逐渐同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相重合; 其二,社会网络理论中的强关系与弱关系在微信中有机结合。这一变化为现代人际交往带来了许 多机遇与挑战,在朋友圈寻找“共鸣区”和打通线上线下的人际交往渠道,是微信避免“僵尸粉”,将 弱关系向强关系转变的助推力。 【关键词】微信;人际交往;社会网络 DOI:10.19497/ki.1005-5932.2017.01.024 一、研究背景 一次变革都改变了人们对外界的感知和理解方 麦克卢汉经典论断“媒介即讯息”、“媒介即 式,从而影响到了更为宏观的社会政治经济。 人的延伸”,超出了以往单纯的将媒介“割裂”于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 内容和人之外的技术视角,强调了媒介本身所带 规模已达7.0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56亿。微 有的信息,以及自身的“人性化”趋势。媒介的每 信自2011年由腾讯公司推出,现已覆盖了中国 传播的仪式观将传播视为建构集体认同的行 文化”论文集[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8. 为,并认为传播的目的是为了共享信仰和从时 [2]./link?url=WjWbucxXBD 间的角度维系社会。 0qxvMejXq9IxRKk9J0A8MSDiOD71NpZQzYNgrfzE- jZ3QRFGiIW97Ro177l6mwBAQYmbkIenG841. 结语 [3]Muniz,andO’Guinn.Brandcommunity[J].Jou- 从传播的传递观到传播的仪式观,詹姆斯· rnalofConsumerResearch.2001,27(Mar.):412-432. 凯瑞的研究为审视和理解传播现象开辟了新的 [4]周志明,李密.西方品牌社群研究述评[J].外国经 视角。当下,基于互联网的社群研究已成为学术 济与管理,2008(1):46-51. 研究的热点问题。将凯瑞的传播仪式观理论与 [5]戴维·阿克.管理品牌资产[M].吴进操,常小虹 Muniz等人定义的品牌社群概念进行比较,我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172. 们可以发现,二者都同样强调了共享,这说明对 [6]陈力丹.传播是信息的传递,还是一种仪 品牌社群的研究,从传播的仪式观视角出发有 式?——关于传播“传递观”与“仪式观”的讨论[J].国际 其合理性。通过仪式感的塑造与重复、文化空间 新闻界,2008(8):44-49. [7]周宪.文学与认同[J].文学评论,2006(6):5-13. 的共享以及实现身份认同这三条路径,自媒体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5级 品牌社群得以建构。■ 广告与媒介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 注释: 责编:姚少宝 [1]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 62 新 闻 e 家 NEWS WORLD 69.1%的互联网用户。2016年腾讯第三季度财 功能

文档评论(0)

yjz03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