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讲解.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河岸带生态系统功能可以归纳为: (一)滞纳颗粒物质,过滤来自高地和地表径流所带来的污染物; (二)维护遭受侵蚀的河岸; (三)改进邻近地区的微气候并过滤受污染的空气; (四)维持地表水的蓄积和地表及地下水的循环变动; (五)产生并保持新的水陆交错植被群落; (六)维持生境的离散和湿地之间的连接; (七)维持无脊椎动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八)避免由于树冠荫影的影响而使水生巨型植物疯长; (九)维持湿地内部的生境结构及其食物链。 * 河岸带的功能可以简化为河岸带的廊道、缓冲带和护岸功能三大类 * 河岸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 河岸带生态重建的理论基础是恢复生态学,恢复与重建即是通过对一定生境条件下河岸带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及退化机理的诊断,运用生物、生态及工程的技术与方法,依据人为设定的目标,使河岸带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可能地恢复到原有的或更高的水平。 * (一)改善栖地单一化:河川截弯取直与渠道化造成生物栖地的改变、物种的迁移灭绝、底质多样性的降低与优养化问题。可以模拟创造河流中生物栖地的环境,例如:浅流、浅濑、岸边缓流、深流、深潭。 (二)设置河岸植被缓冲带:保护溪流与缓和人为对生物栖地的干扰与破坏。以复层植栽设计运用水生植物与河岸植物中草本、木本、地被植物营造多层次空间。具体作法包括河流生态交错带植被生态系统之湿地复育和河岸带植被重建。 (三)创造多孔隙栖息环境:减少水泥化的设施增加多孔隙近自然的工法设计。 (四)设置生态廊道:蓝带水域空间与绿带陆域空间的中间过渡带结合,增加河流廊道的连续性,使生物栖息地不至于破碎化。加强其生态廊道功能,增加生物迁徙、觅食、繁衍的生存空间。 (五)污染防治改善:水生植物降解改善外来营养盐与毒物输入量的增加等水污染问题、多层次绿带植栽阻隔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问题。 河岸带生态重建: * 裸地造林之初,土壤贫瘠、干燥与保水力差,密植先驱树种成为启动演替的第一步 先驱树种迅速成林,对林下层产生保护作用,此时林下物理环境改善,自然演替树种出现 实施透光抚育以促进林下阔叶树生长,同时可以栽植当地原生之演替中、后期树种,以加速演替 短期内林相良好的天然阔叶林取代了原本人工植的先驱树种达到极盛相 自然演替之人工启动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国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太湖案例 实践中的可持续发展 * 一、流域与可持续发展 水是生命之源,流域是文明的发祥地 流域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和地理单元,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模式、文化传统、生态环境景观和水循环规律。 流域经济活动是人类经济活动起步和进一步发展的基本形式,流域开发和流域经济发展是实现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载体。 1960年代,麦克哈格的指导下,承担了波托马克河流域的研究工作。这是在美国做出的第1个以流域为单元的生态规划研究。 2002年,日本开始进行“与自然共生型的流域圈、都市再生技术研究”,着眼于水系及流域圈,旨在建立能够与流域内的自然系统共生、共存的新型城市。 探讨以流域为单元的发展模式(经济社会、人居环境、自然生态) * 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关系密切; 经济发展给水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危及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010年第18届世界水日 关注水质、抓住机遇、应对挑战(Communicating Water Qualit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 世界水日历届主题一览 1998年:“地下水--看不见的资源”(ground water -- invisible resource); 1999年:“我们(人类)永远生活在缺水状态之中”(everyone lives downstream); 2000年:“卫生用水”(water and health); 2001年:“21世纪的水”(water for the 21st century); 2002年:“水与发展”(water for development); 2003年:“水——人类的未来”(water for the future); 2004年:“水与灾害”(water and disasters); 2005年:“生命之水”(water for life); 2006年:“水与文化”(water and culture); 2007年:“应对水短缺”; (coping with water scarcity) 2008年:“涉水卫生”( water sanitation)

文档评论(0)

哆啦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