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学派在中国_以传播符号学为.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闻大学 JOURNALISM QUARTERLY 2007 3 93 ·传播学· 年第 期 总第 期 批判学派在中国:以传播符号学为例 李 彬 (清华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084) 【摘 要】本文回顾了2000年前批判学派在以美国式经验主义传统为主体的我国传播研究中的崛起与发展,并对 2000年后批判学派尤其是传播符号学研究在我国的学术成果进行了论列和归纳。在对这些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作者 认为传播符号学的研究在我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基本形成两种取向:本体论取向与方法论取向。作者提出,传播符号学总 体上属于传播研究的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它具有社会学所谓中观理论的特征,从而有别于经验传播学的微观考究和批 判传播学的宏观叙事。最后,作者就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传播符号学研究课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批判学派;传播符号学;中观理论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传播学研究继续保持攀升之势,呈现一派有类费孝通概括中华文明的 “多元一体”格局,即各路研究纷纷推进,而又一统于“传播研究”。其中,不同于美国经验学 派的学术传统,尤其得到各方的关注,成为孕育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一方沃土。本文即以 传播符号学以及相关的话语、文本、叙事诸路研究为例,对这一态势略做论列,回溯其源流,分 析其现状,瞻望其走向,以期为学界提供一点参考。 2000以前的回顾 众所周知,我国的传播研究肇始于美国的经验主义传统,特别是威尔伯•施拉姆所推崇的 “四大先驱”,在1980年代仿佛成为传播学的标志。所谓经验主义传统,乃指以功能应用为导 向、以实证科学为方法、以琐细问题为对象的“传播学”。此路研究虽有其科学性与必要性,但 也越来越受到传播学界的反思与质疑。华裔学者李金铨教授,在近著中也指出:“美国的民主制 度稳定,日起日落,天底下冒不出新鲜事,学者们关注的无非是体制内的一些技术问题,也就是 如何完善美国的生活方式,难怪选举(美式民主)和消费(资本主义)的研究铺天盖地,有的 见微知著,但不少是微枝末节、琐碎无聊的,鲜有成一家之言的学派者。”(李金铨,2004: p.2)这路研究在1980年代之所以大行于市,缘由似不难理解,概括起来无非两点,一是客观上 美国传统在当代学术领域异常强势的地位和影响,使诸多学科不可能不受其冲击;二是主观上当 时的学界面对突如其来的各路“新学”,眼花缭乱之际,一时不免“高山仰之”,甚至“顶礼膜 拜”。而这一切的背后,自然又同当时“全盘西化”的社会文化心理不无关系。受制于这种学术 传统,具有浓重“玄虚”色彩的传播符号学,自然难有什么地位和发展。[1] [作者简介] 李彬(1959-),男,新疆乌鲁木齐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 [致 谢] 本文有关资料得到博士生曹书乐的帮助,谨致谢忱!  1990年代以来,随着整个学术风向的陡然逆转,美国经验实证流派的专美局面也就随风飘 去,而以欧洲为代表的批判性学术传统迅速崛起,影响日炽。特别是市场经济大潮涌起以后,各 种具有历史意识、思想底蕴、传统积淀、人文关怀的学术思潮,包括批判性传播研究更趋兴盛。 其中原因也可归为两点。一是大众媒介在市场条件下迅猛扩张,急速发展,社会功能日益彰显, 从而带来一系列勾联繁复的新课题,而这些又是逼仄的经验实证研究所无法应对的。另一方面, 学人的独立意识和本土关怀开始觉醒,日甚一日,“与国际(实为美国)接轨”、“唯美国马首 是瞻”的热望逐渐冷却。于是,在这一大的背景下,批判性学术传统异军突起,并且大有取经验 实证传统而蔚为主流之势。所谓批判性学术传统,非谓隔岸观火、挑眼拨刺、横挑鼻子竖挑眼、 站着说话不腰疼等,它是以超越性的反思态度、总体性的研究方法与联系性的问题意识为基本 特征,以图揭示新闻传播的多方面蕴涵,从而不仅为新闻传播提供深广的理论视野和思想关照, 而

文档评论(0)

hhx06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