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PAGE 1
摘 要:“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而我国现行刑法的第三百一十条并没有采用这一原则。本文对“亲亲得相首匿”原则的当代价值作出分析,并对这一原则在我国立法中的缺失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以期能够弥补我国刑事立法上的不足。
关键词:亲亲得相首匿 窝藏、包庇 亲情伦理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 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 者 签 名: 日 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 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 日 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目 录
TOC \o 1-3 \h \z \u 一、引言 h 4
二、“亲亲得相首匿”原则的价值分析 h 4
(一)、符合刑法的伦理性要求 h 4
(二)、符合刑法的谦抑性 h 4
(三)、符合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 h 5
三、国外容隐制度的立法现状 h 5
四、对亲属成为窝藏、包庇罪犯罪主体的价值评判 h 6
五、亲亲相隐原则下我国窝藏、包庇罪的立法完善 h 7
(一)、对窝藏、包庇罪犯罪主体的限制 h 7
(二)、对容隐行为的主观目的的限制 h 8
(三)、对容隐行为方式的限制 h 8
(四)、对容隐行为性质的确定 h 9
(五)、对容隐行为的限制性规定 h 9
结 论 h 11
参 考 文 献 h 12
致谢 h 13
一、引言
我国现行《刑法》规定,无论窝藏、包庇者与被窝藏、包庇者存在何种关系,其窝藏、包庇行为一概构成犯罪并应当受到处罚。这一规定要求知悉犯罪情况的亲属要如实向司法机关举报并指证有犯罪嫌疑的亲人,否则就要受到刑事追究。实践中,多少人因顾及亲情而受到法律的严惩,多少人因为大义灭亲而导致亲情关系破裂。因此,用“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对窝藏、包庇罪加以完善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亲亲得相首匿”原则的价值分析
“亲亲得相首匿”是指汉代法律所规定的直系亲属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和大逆以外的罪行,有罪可以相互包庇隐瞒,不负有向官府告发的责任,对于亲属之间容隐犯罪的行为,法律也不追究其刑事责任的一项制度。
“亲亲得相首匿”制度在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中存续达两千余年,在国外法律制度中亦有详细的规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蕴含的价值有如下几点:
(一)、符合刑法的伦理性要求
“亲亲得相首匿”原则符合人的本性。在人类社会结合的各种形式中,最紧密、最自然的莫过于以夫妻、亲子为中心的亲属关系,这种依靠血缘和婚姻而成立的亲属关系,是不依靠国家强制力,而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教育以及理想信念来判断是非善恶的。国家不能采取暴力的手段强行割裂亲属关系。“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就充分的将人性与法律加以协调。
此外,道德作为法律的根源和归宿,而刑法作为一个重要的法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