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课件 第三十三章.pptVIP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课件 第三十三章.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十三章 人文性的早春气候 一、“双百方针”时期 1、概述 1956年及1957年上半年,随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提出,加上受到苏联“解冻”潮流的影响,在“乍寒乍暖”的“早春天气”里,中国文学出现了可喜的松动,出现了一些探索性作品。 2、《人民文学》 《人民文学》1956年第4期刊出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可视为1949年以来“暴露黑暗”的第一篇。 随后,该刊发表同一作者的《本报内部消息》及续篇,提出改革报纸问题,引起更大震动。 同年9月,该刊发表王蒙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暴露党的重要部门里的官僚主义,同时写没有结局的爱情。 回目录 3、响应 一石激起千重浪,《人民文学》和一些地方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在思想、艺术上有突破的作品。 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刘宾雁、王蒙所代表的倾向,要求干预生活、暴露黑暗,侧重文学揭发时弊、关切社会缺陷的社会功能; 另一类写“家务事、儿女情”,以悲欢离合的生活故事书写个人生活及情感价值。“这些小说都以感情细腻见长,弥补了同时期文学作品情感过于粗放的不足。” 4、结局 不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出现逆转,上述写作被作为“一股创作上的逆流”而遭批判。 二、郭小川 即使右派分子向党猖狂进攻的五六月间,作为中国作协领导之一的郭小川,也写出叙事诗《一个和八个》。这篇从未公开发表的作品成了那个时代最有名的异端。“ 三、20世纪60年代初 由于国家政策调整,又提出文学多样化的要求。跟前一时期作家主体为青年作家不同,这次主要是吸取了教训的老作家,甚至邓拓、吴晗、廖沫沙等党内高级干部。 他们的写作,具有以古鉴今的特点,或者“可以称为象征性或‘影射性’的叙述”。 第一节 反官僚主义的创作 一、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1、缘起 苏联的中篇小说《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 2、《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1956年9月号《人民文学》发表了王蒙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内容上明显有对《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的效仿。 王蒙 小说讲述了一个对新中国和革命事业抱着单纯而真诚信仰的青年人林震,来到中共北京市某区委会组织部工作后所遭遇的矛盾和困惑。刻画了刘世吾、韩常新、王清泉等新老官僚主义和蜕化变质分子的典型形象,同时,又通过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林震的形象,展示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作者王蒙当年才22岁,却是具有8年党龄的少年布尔什维克,共青团北京市委干部。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3、围绕《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争论 从1956年12月起,《文艺学习》编辑部先后收到有关稿件1 300多篇,编辑部连续四期发了25篇,主要声音是否定。 1957年1月29日,中国作协党组召开会议专门讨论这篇小说。 李希凡指责小说“激烈地批评了一个党委机关,一个具体化到北京的一个区委,甚至在它隐射的锋芒上,还不止于此”。 马寒冰从“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这一范畴出发,提出像小说描写的这样的区委会是完全不可能有的。 这些批评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1956年至1957年春,他多次讲话认为“小说揭发官僚主义,很好,揭发得不深刻,但很好”。“反右运动”后小说被定性为毒草,作者被划为“右派”。 4、评价 这是一部公认的干预生活、跟官僚主义斗争的小说。今天看来,这是纯洁的理性信念与政治操作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随着政权的运行日益突出,反感这政治运行对理想信念的解构的,恰恰是没有政治经验的青年和最高的政权负责者,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与王蒙得到了统一。王蒙的这篇小说跟丁玲在延安时期写的一直受批判的《在医院中》,有某种耦合。 二、其他作家 1、刘宾雁及其作品 2、《在桥梁工地上》 1956年4月号《人民文学》的特写在那时达到了空前的坦率。 《在桥梁工地上》写黄河桥梁工地上,老干部、桥梁队队长罗立正与他属下的青年工程师曾刚的冲突。 作品赋予罗立正的,是保守、维持现状的思想性格特征。他的工作态度和生活目标,是不遗余力地领会领导意图,以保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这便与不墨守成规、要求变革的曾刚发生冲突。 结局是热情洋溢的年轻工程师曾刚被调离工地。而当报道者,即文章中的叙述者阔别数月后再次造访时,发现这里的管理方式没有一丝一毫改进。一股十分激烈的失望感忽然在我心头升起。……春风啊,你几时才吹进这个办公室呢? 3、《本报内部消息》及其续篇 3.1内容 写一个城市的党报,在固步自封、唯领导之命是从而又作风蛮横的总编辑的领导下,在一个过早衰老、明哲保身的总编室主任的经营下,办得远离生活,索然无味。年轻的记者编辑们试图改变办报方针,终归无效。一天,当实行新制度--报纸不再主要靠公费订阅而须向群众零售时,终于暴露了危机:几乎没有人想看这张报纸,它没有读者。 3.2影响 由于这篇作品更尖锐,实际上提出了新闻自由的问题,反响比《在桥梁工地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ormiti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