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腮腺肿瘤小讲课模板.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腮腺肿瘤小讲课模板.ppt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3、MRI:可避免接受X线照射,软组织分辨率高,并能显示血管影像,适用于范围较广泛的涎腺肿瘤。 4、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CT:糖代谢的差异确定病变的性质,适用于肿瘤手术或放疗后、组织结构改变较大、肿瘤有无复发难以确定者。 5、99m锝核素显像: 沃辛瘤及嗜酸性腺瘤显示为肿瘤所在区核素摄取明显增加(“热结节”),适用于临床怀疑为沃辛瘤者。 正常腮腺造影 6、腮腺造影: 腮腺造影对腮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有限,但对炎性肿块有一定的诊断作用,可用于临床怀疑为炎性肿块者。 治疗原则  目前对于腮腺肿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如位于腮腺浅叶的良性肿瘤,作肿瘤及腮腺浅叶切除+面神经解剖术。位于腮腺深叶的肿瘤,需同时摘除腮腺深叶。 手术步骤 1.体位: 仰卧位,头偏向健侧。病侧外耳道塞棉球保护。 2.切口: 采用S 形切口。以左手握住肿瘤,将其拉向下前方,助手将耳垂拉向上方,切口由耳道颧弓根部开始,沿耳屏前向下至耳垂部,然后弯向乳突,再向下前方,止于下颌角。如肿瘤过大,难于显露时,可将切口沿下颌下缘向前下方延伸。 分离皮瓣 :提起并锐性分离切口前方的皮瓣;颊部切口可直接分至腮腺筋膜,颈部 切口则须切开颈阔肌才能显露腮腺后界 切除浅叶: 找出面神经主干后,即可进一步由面神经主干上找出颞支及颧支,并加以 保护。再由外耳道软骨部向前分离腮腺,切除肿瘤及整个腮腺浅叶 处理腮腺管 腮腺管在腮腺前方、颧弓下方1.5cm 处,呈水平方向。在尽量靠近口腔 端切断腺管,用中号丝线将远侧残端牢靠结扎。 切除深叶: 如需切除深叶时,须将面神经与深叶组织仔细分离,并用小神经钩将面神 经拉向上外方,再分出深叶周围的重要组织(如颈外动脉,颌内动脉),勿使损伤;上方的 颞浅动脉,则需结扎、切断。最后将深叶切除 引流、缝合: 将面神经复位,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置一胶皮片引流于腮腺窝内,分 别用细丝线缝合腮腺筋膜和颈阔肌,再缝合皮肤。将胶皮片引流自切口下端引出,切口用纱 布加压包扎 唾液腺肿瘤治疗的新进展 1.功能外科技术:保存性功能性腮腺外科手术,在腮腺肿瘤包膜外解剖腮腺组织,完整切除肿瘤,术中忌肿瘤破裂。 2.近距离放疗技术:125I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疗,对唾液腺恶性肿瘤病人,近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上颌窦、腭部的腺源性恶性肿瘤,手术不易达到切缘阴性,复发率高,术后可采用赝体或腭拖内置125I放射性粒子,可有效地控制肿瘤。 3.综合治疗:手术后放疗、化疗也是综合治疗的重要部分。 谢 谢!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可编辑 可编辑 腮腺肿瘤 制作:王芳 内容 腮腺的解剖关系 病因 临床表现 影像学诊断 治疗原则 手术步骤 治疗的新进展 腮腺位于面侧部,表面略似倒立锥体形,底上尖下,腺体上缘为颧弓,前缘覆盖于咬肌表面,下界为下颌角下缘、二腹肌后腹的上缘,后界为外耳道的前下部,并延伸到乳突尖部。 腮腺的解剖关系 疾病概述 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是人体的三对大涎腺。腮腺是其中最大的一对,腮腺肿瘤的发生率也最高,约占所有涎腺肿瘤的80%。而在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占大多数(约75%),恶性肿瘤只占少数(约25%)。任何年龄均可发病。腮腺肿瘤病程长短不一,短者数天或数周,长者数年或数10年以上。 疾病概述 腮腺分为深、浅两叶,腮腺肿瘤80%以上位于腮腺浅叶,表现为耳垂下、耳前区或腮腺后下部的肿块。     面神经穿行于腮腺两叶之间。在腮腺内分成两总支后,又由两个总支分成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最后终止于面部肌肉,支配面部表情。 腮腺 (Parotid ) 颞支 (temporal branches) 支配额肌,麻痹时不 能抬眉且额纹消失。 颧支 (zygomatic branches) 分布于上下眼轮匝肌, 受损时眼睑不能闭合。 颊支 (buccal branches) 分布于上唇方肌、笑肌、 颊肌、口轮匝肌等,损伤 和麻痹时,鼻唇沟消失和 变得平坦。不能鼓颊,食 物滞留于口腔前庭沟内。 下颌缘支 (marginal mandibular branches) 分布于下唇方肌、颏 肌等,受损时口角歪 斜,患侧口角流涎。 分布于颈阔肌,受 损时颈部皮纹消失。 颈支 (cervical branch ) 腮腺混合瘤 腮腺混合瘤 90%的腮腺瘤是腮腺混合瘤,属良性,但因包膜不完整而极易复发(高 达30%~40%),恶变倾向也高(30%)应及早手术切除。术中必须将腮腺组织完全切除,但又应尽量保存面神经。巨型腮腺混合瘤常向腮腺外侧生长,手术切除反而容易,有时不需显露面神经,即可完整切除。 病因 具体不详,目前认为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