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壳乳液聚合工艺中乳化剂的定量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9期 高分子学报 No.9 2008年9月 ACTAPOLYMERICASINICA Sep.,2008 核/壳乳液聚合工艺中乳化剂的定量研究+ 张继德h2“ 杨慕杰2 贺全国1 王吉清1 苏 伟1 (1湖南T.业大学绿色包装与纳米生物技术应用莺点实验窀株洲412008)(2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研究所杭州 310027) 摘要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采用多步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核,壳结构乳液,研究了乳化 剂加入量以及加料速率对核壳乳液聚合的影响。并推导了核及壳乳液聚合阶段所需乳化剂量的计算公式.研 究表明,当种子、核、壳乳液聚合阶段单体量分别为12 g、50g和50g,种子乳液聚合阶段加入的乳化剂量为 0.44 g时,控制核、壳乳液聚合阶段乳化剂的加入量分别在O.64—2.07g及0.04.2.12g之间,且预乳化单体 的滴加速度低于2.3 g/rain时。可以防止二次成核及新乳胶粒子的形成,制得粒径分布窄、核/壳结构明显的乳 胶粒子.利用透射电镜(TEM)对所制备的核壳结构乳胶粒子的结构形态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与理论预测结 果一致. 关键词乳液聚合,核,壳结构。乳化剂,定量 核/壳乳液聚合是近年来在种子乳液聚合基 事故;(2)各种单体的竟聚率不同,竞聚率大的单 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核/壳乳液聚合提出 体过早的被消耗,留下竞聚率小的单体,导致反应 了“粒子设计”的新概念,即将性质不同的两种或 前期和后期聚合物组成不同,严重影响产品质量; 多种单体分子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多步乳液聚合得 (3)在间歇乳液聚合过程的阶段I和阶段Ⅱ,体系 到具有核/壳结构的聚合物,根据需要对乳胶粒子 中一直存在大量的单体液滴,容易造成单体液滴 进行分子设计,得到一系列不同组成和不同形态 成核,生成大颗粒的聚合物,乳胶粒以这些大颗粒 的非均相乳胶粒子,赋予核、壳各不相同的功能, 为中心发生聚结而形成凝胶,导致乳液聚合体系 得到性能独特的复合乳液聚合物H“-.影响乳胶 稳定性下降.最好的方法是采用多步乳液聚合来 粒子结构形态的因素非常多,如单体的加料方式、 制备核/壳结构乳胶粒子|1引,即首先制备低固含量 单体的亲水性、引发剂的种类和乳胶粒子内部的 的种子乳液,然后采用预乳化单体半连续乳液聚 粘度等等一一2。,其中单体的加料方式对乳液粒子 合方法分别制备核聚合物和壳聚合物.这就涉及 的结构形态影响最大.在壳聚合阶段滴加预乳化 到乳化剂在种子乳液聚合、核乳液聚合和壳乳液 单体时,若乳化剂的加入量或滴加速度控制不当, 聚合3个阶段之间的分配问题,因球形粒子表面 使聚合体系中乳化剂浓度大于l临界胶束浓度导致 积的增加和其体积的增加呈非线性关系,即在核 形成新的胶束,从而形成新的乳胶粒子而得不到 聚合阶段和壳聚合阶段加入等量单体时所需补充 核,壳结构乳胶粒.因此壳聚合阶段乳化剂的补加 的乳化剂量是不同的,因此有必要对乳化剂在种 量和滴加速度必须严格控制.核/壳结构乳液一般 子乳液聚合、核乳液聚合及壳乳液聚合这3个阶 采用预乳化单体两步乳液聚合方法得到,即首先 段的分配进行定量研究. 采用间歇乳液聚合方法制备种子乳液,然后滴加 本文通过预乳化单体半连续乳液聚合方法制 预乳化壳单体进行聚合,得到核壳结构乳液.在制 备核壳结构乳液,推导计算核乳液聚合和壳乳液 备种子乳液时如采用间歇乳液聚合方法存在以下 聚合阶段所需的乳化剂量的数学计算公式

文档评论(0)

586334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