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第二课时.25.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读《桃花源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注释]⑴ 秦王朝暴虐无道,造成战乱,贤人们都逃离世间。嬴氏,指秦王朝。天纪,指合理的社会秩序。 ⑵ 黄,夏黄公。绮,绮里季。秦末汉初时高士“商山四皓”中的人 ⑶全句意思是桃源中的人就在此时也离开了世间。伊人,指桃源中人。云,语助词,无义。 ⑷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初进山的路渐渐湮没。迹,足迹,代“路” ⑸来径,来时的路,与“往迹”同指,但角度不同。 ⑹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肆,尽力。 ⑺ 憩,休息。⑻这两句的意思是,春天养蚕,丝尽归己;秋天庄稼熟了,也不用缴纳租税。靡,无。 ⑼全句意思是按古制进行祭祀。俎豆,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礼器。 ⑽游诣,游玩。⑾纪历志,岁时的记载。 ⑿桃源中人的奇异踪迹从秦末到晋已隐没了五百年,却被渔人在这一天发现了。敞,开放。神界,仙境。 ⒀桃源中的淳厚风俗跟浇薄的世风,二者本源不同。 ⒁渔人离开不久,它又隐没了,指记中的“遂迷,不复得路”。 ⒂游方士,游于方内的人,指世俗中人。⒃这句的意思是,世俗中人不能测知尘世以外的事。尘嚣,指尘世。 ⒄言,语助词,无义。⒅契,契合,指志趣相合的人。 *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桃花源诗 (第二课时) 嬴(yíng)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qǐ)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yān),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shū)稷(jì) 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mǐ)王税。 荒路暧(ài)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zǔ)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r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①。黄绮②之商山,伊人亦云逝③。往迹浸复湮④,来径⑤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⑥,日入从所憩⑦。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⑧。荒路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⑨,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⑩。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⑾ ,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⑿。淳薄既异源⒀,旋复还幽蔽⒁。借问游方士⒂,焉测尘嚣外⒃?愿言⒄蹑轻风,高举寻吾契⒅。 [注释]⑴ 全句意思是秦王朝暴虐无道,造成战乱,贤人们都逃离世间。嬴氏,指秦王朝。天纪,指合理的社会秩序。 ⑵ 黄,夏黄公。绮,绮里季。秦末汉初时高士“商山四皓”中的两人⑶意思是桃源中的人就在此时也离开了世间。伊人,指桃源。 ⑷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初进山的路渐渐湮没。迹,足迹,代“路”。⑸来径,来时的路,与“往迹”同指,但角度不同。 ⑹桃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肆,尽力。⑺ 憩,休息。 ⑻这两句的意思是,春天养蚕,丝尽归己;秋天庄稼熟了,也不用缴纳租税。靡,无。 ⑼全句意思是按古制进行祭祀。俎豆,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礼器。⑽游诣,游玩。⑾纪历志,岁时的记载。 ⑿桃源中人的奇异踪迹从秦末到晋已隐没了五百年,却被渔人在这一天发现了。敞,开放。神界,仙境。 ⒀桃源中的淳厚风俗跟浇薄的世风,二者本源不同。 ⒁这句意思是,渔人离开不久,它又隐没了。 ⒂游方士,游于方内的人,指世俗中人。⒃这句的意思是,世俗中人不能测知尘世以外的事。尘嚣,指尘世。⒄言,语助词,无义。⒅契,契合,指志趣相合的人。 小组合作完成: 诗文对读谈疑问,小组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问有哪些? 小组活动 ? 质疑解难: ①作者为什么采用层层设疑的写法? ②桃花源为什么找不到,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这样的社会? ? 陶渊明少时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一些地方小官。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统治腐败,连年混战,赋税繁重。他“大济于苍生”之志无法实现。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写作背景: 谈谈你对诗文还有哪些想法? 布置作业 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写一篇《桃花源后记》。 *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