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烧损火管微观机理研究
姚建辉
摘 要: 油田某采油厂加热炉火管使用一年后发生烧损变形,通过采用金相显微镜、直读光谱分析仪、万能力学试验机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设备,对火管烧损处的材料性能及其微观组织结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火管烧损后,材料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明显下降,火管内壁存在严重的脱碳现象,材料在高温下进行了重结晶,有碳化物新相沿铁素体晶界析出。
关键词:加热炉火管;烧损;脱碳
火管是加热炉核心部件,作为燃烧室,容纳火焰和烟气,由于长期高温运行,火管会出现材质损伤,如高温烧损、蠕变等。火管烧损是加热炉损坏的主要形式之一,据统计,大庆油田2012年由火管烧损维修的加热炉占全部加热炉维修的56%。为了研究火管烧损后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以及其微观组织变化,本文以某采油厂加热炉火管为研究对象,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直读光谱仪、万能力学试验机等设备,对加热炉烧损试样进行分析与讨论,观察其烧损变形后组织及其材料性能的变化。火管材质为Q345R,壁厚:13mm。容器内运行介质为含油污水,燃料为天然气。运行一年后,对加热炉进行检验,发现火管烧损变形。
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加热炉是油田最常用的设备之一。目前大庆油田广泛使用的加热炉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加热炉火管变形、鼓包、烧穿现象日益增多。火管的鼓包变形是加热炉在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场,针对这种普遍现象,为了弄清其过热鼓包后微观组织变化机理,为油田日常管理提供基础性的技术数据,开展了此项试验研究。根据其鼓包变形的微观机理,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提高火管在日常生产中的使用寿命,是本项研究的意义所在。并且,该研究成果可以对加热炉火管的选材提供指导,能直接应用于加热炉的制造设计,对油田的日常设备维护具有现实意义。
2 试验过程及结果
2.1宏观检查
火管外表面结有一层絮状垢,靠近燃烧器的位置发生烧损变形,变形区环绕火管整圈,宽约20cm(见图1)。经现场测厚检查,未发现明显壁厚减薄。
图1 火管外壁宏观鼓包形貌
2.2化学分析
在火管上取样,用ARC-MET 930型便携式光谱分析仪,对火管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检验结果符合GB713-2008[1]表1中关于Q345R化学成分的要求。
表1 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
检验项目
C
Si
Mn
P
S
检验结果
0.20
0.24
1.25
0.022
0.010
GB 713-2008
≤0.20
≤0.55
1.20~1.60
≤0.025
≤0.015
单项结果判定
合格
合格
合格
合格
合格
2.3力学性能检验
在火管上取拉伸试样,用WAW-E600C型万能试验机进行力学性能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取样部位涵盖火管烧损部位。拉伸检测结果: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均低于GB713-2008表2的要求,屈服强度ReL低于标准下限值122 N/mm2,抗拉强度Rm低于标准下限值153 N/mm2,伸长率A符合标准要求。
表2 力学性能检测结果
检验项目
屈服强度
ReL/(N/mm2)
抗拉强度
Rm/(N/mm2)
伸长率A/%
检测结果
223
357
23
GB713-2008
≥345
510~640
21
单项结果判定
不合格
不合格
合格
2.4扫描电镜分析
将拉伸试样的断面置于扫描电镜下观察,图2为断面的整体形貌;图3为瞬时断裂区低倍形貌;图4~图5为断口的韧窝特征;图6和图7为断口的撕裂棱。
图2 断口整体形貌 图3 瞬断区低倍形貌
图4 断口韧窝形貌 图5 断口韧窝形貌
图6 断口撕裂棱 图7 断口撕裂棱
2.5金相检验
在拉伸试样断裂处靠近断口部位截取试样,经镶嵌、磨抛后置于Axiovert25CA型金相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火管的内壁存在严重的脱碳现象,全脱碳层最深处达0.31mm,见图8、图9,脱碳层总深度(包括全脱碳层和部分脱碳层)为1.4mm,部分脱碳层的金相照片见图10、图11,部分脱碳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钢材进行了重结晶,有碳化物析出;另一部分是珠光体组织部分保留,但珠光体的量少于Q345R常温平衡态下组织的珠光体含量。图12为侵蚀后火管外壁试样的显微组织形貌,试样显微组织为铁素体+少量珠光体,根据GB/T6394-2002标准评级试样铁素体晶粒度为9级。靠近全脱碳层的近表面,其组织为铁素体以及沿铁素体晶界分布的碳化物,根据GB/T6394-2002标准 [2]评级试样铁素体晶粒度为9级,未发现晶粒的聚集长大现象,见图1
图8 全脱碳层(500×) 图9 全脱碳层(40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