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史及作品选讲课件 第六章.pptVIP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史及作品选讲课件 第六章.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六章 30年代小说(一) 主讲人:张 霞 副教授 第六章 30年代小说(一) 一、30年代小说概述 二、丁玲 三、新感觉派小说 一、30年代小说概述 30年代小说创作的繁荣: 1、作家 名家、新人大量涌现 2、作品丰富,名家经典问世 历史小说:左翼、现代派 都市小说:左翼、现代派、老舍 乡土小说:京派、东北作家群、四川作家 3、流派及风格 左翼小说:“革命加恋爱”小说模式 京派小说:诗化、散文化 海派小说(新感觉派):新感觉主义 4、名词概念 京派 海派 东北作家群 “革命加恋爱”小说 京 派 1933年10月18日,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文学者的态度》《论“海派”》等文,公开批评海派作家的名士才情和商业竞卖,引发 “京海”之争。 文学领域的京派、海派由此得名。 京 派 京派:是指30年代前后活动在以北平为中心的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主要阵地:《大公报·文艺副刊》、《骆驼草》、《水星》、《文学杂志》、《文学月刊》。 代表人物:废名、沈从文、朱光潜、李健吾、凌叔华、林徽因、芦焚、萧乾。 主要成就:小说和批评 京 派 京派成员既有西方民主观念和现代意识,又与当时的社会冲突保持距离,既陶醉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置身于自由散漫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这决定了京派的—— 文学立场:追求文学的健康与纯正、自由与独立,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反对文学的商业化。 审美倾向:在都市与乡村的比照中建构审美天地,既有乡野的质朴之美,又颇具凝重古久之风。 海 派 海派包括新海派和旧海派 旧海派:指从事通俗小说创作的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鲁迅、沈从文因共同的商业化特征把旧海派与新海派视为一体,但二者之间并无源流关系。 沈从文眼中的海派还包括左翼作家。 新海派 新海派:是20、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他们依托于文学市场,追求文学的商业利润。对都市文明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态,使他们更接近西方现代派艺术,有着较为自觉的先锋意识。 新海派作家分三代:一是张资平、叶灵凤;二是新感觉派;三是张爱玲、苏青。当代的王安忆可以算作海派的余绪。 东北作家群 是指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一批流亡内地、活跃于30、40年代文坛的东北青年作家。 代表人物: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白朗、罗峰、李辉英、骆宾基。 作品侧重于表现东北人民的亡国之痛和顽强的反抗精神,充满了浓郁的关东气息、游子的思乡情怀和爱国主义情绪,风格豪放粗犷。其中以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最为有名,成就最高的是萧红。 “革命加恋爱”小说 指左翼作家创作的表现革命者的革命与恋爱故事的小说,在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风行一时。 代表作家:蒋光慈《丽莎的哀怨》《冲出云围的月亮》《野祭》;丁玲《韦护》;洪灵菲《流亡》三部曲;华汉(阳翰生)《地泉》。茅盾、白薇 “革命加恋爱”小说 特征: 以“革命”和“恋爱”为基本叙述元素,在身体和欲望的书写中表现革命与爱情的冲突,塑造革命者形象,表达革命理想和激情。有鲜明的革命浪漫蒂克特征。 严重的模式化倾向:公式主义结构、脸谱化人物。 “革命加恋爱”小说 “革命+恋爱”小说模式的三种类型: 当恋爱妨碍革命时,“为了革命而牺牲恋爱”; 在多男一女的爱情追逐中,女性挑选了最革命的一位,即“革命决定了恋爱”; 志同道合的男女在革命工作中自然而然成熟了恋爱,即“革命产生了恋爱” 茅盾:《“革命”与“恋爱”的公式》,《茅盾全集》第20卷,第337-35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二、丁玲 (一)创作简介 1、1927《梦珂》,写一个孤独忧郁的女子在世俗诱惑中的徘徊与挣扎,小说以其真挚细腻引起文坛关注。 2、1928《莎菲女士的日记》,对女性性苦闷的大胆表现,大胆的叛逆精神和鲜明的女性意识为丁玲赢得了极大的声誉。 3、“革命加恋爱 ”小说代表作家。《韦护》 4、40年代,《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医院中》、《我在霞村的时候》对体制及体制下女性命运的反思 。 (二)《莎菲女士的日记》 莎菲:叛逆苦闷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形象 1、主动的爱情追求,狂热的情爱欲望。 2、凌吉士带来的灵肉冲突 。追求个性解放却陷入爱与欲、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在性苦闷中产生自我认同焦虑。 3、欲望化的两性关系中灵的缺位让莎菲深感失望。灵肉统一的爱情理想让莎菲的自我战胜了本我,走出了肉的癫狂。 《莎》的思想与意义 鲜明的女性意识:女性欲望的大胆言说 时代反讽意味:时代为女性提供了自由恋爱权利,却没有提供可以选择的对象。男性仍然把女性视作欲望的对象。 三、新感觉派小说 (一)关于新感觉派 (二)刘呐鸥、穆时英 (三)施蛰存 (一)、关于新感觉派 1928年9月,刘呐鸥由日本回上海,创办《无轨列车》半月刊,介绍日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ormiti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