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理弗中土游记──浅谈格理弗游记最早的三个中译本.docxVIP

格理弗中土游记──浅谈格理弗游记最早的三个中译本.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格理弗中土游记──浅谈《格理弗游记》最早的三个中译本 畸形的躯体在乱流中所映照出来的身影不只更大,而且更扭曲。 ──《格理弗游记》第四部第五章 中外翻译史上罕见的误译 在中外翻译史上,像《格理弗游记》(Gullivers Travels,旧译《格列佛游记》、《格利佛游记》或《大小人国游记》)这般普受欢迎却又遭到误译与误解的作品甚为罕见。甚至夸张一点地说,《格理弗游记》的中译史本身便是一部误译史,因为这部公认为英国/ 英文 文学的经典讽刺叙事,在进入中文世界之后,不但易「文」改装,而且改头换面幅度之大不只是「一新耳目」,甚且是「面目全非」了。因此,这里便呈现了一个很吊诡的现象:一方面《格理弗游记》在中文世界里几乎是一部人尽皆知的儿童文学、奇幻文学之作,另一方面这种「盛名」反倒掩盖了这部作品原先在英文世界的经典文学地位,以及作者绥夫特(Jonathan Swift, 1667-1745)身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讽刺作家的评价。换言之,过分强调这部作品中的奇幻成分,固然突显出这方面的丰富性,却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这些从以往的中译便可明显看出。 绥夫特的生平及作品简介 绥夫特于一六六七年十一月三十日出生在爱尔兰的都柏林,父母亲都是英国人。身为遗腹子的他,在一位长辈的资助下,就读当地的最高学府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跟随当时知名的学者、宗教人士 学习 ,一六八六年获得学士学位。一六八九年前往英格兰,担任著名的文人、退休外交家、 政治 家田波爵士(Sir William Temple, 1628-1699)的秘书,一六九二年获得牛津大学硕士学位,尔后多次往返于英格兰和爱尔兰之间,一七○二年获得三一学院神学博士学位。 伦敦是当时政治、 经济 、宗教、文学的中心,许多文人墨客都与政界人士过从甚密。绥夫特穿梭于伦敦与都柏林之间,一方面希望在英国文坛占有一席之地,结交许多文人朋友,包括当时诗坛祭酒颇普(Alexander Pope, 1688-1744),彼此之间时有往返,另一方面也希望在政界 发展 ,涉入惠格党(the Whigs)与托利党(the Tories)之争,写了不少宣扬政治理念的小册子,是托利党的一枝健笔。1 然而也因为涉入党派之争,得罪当道,未能如愿在伦敦获得任命,只得于一七一三年六月接受都柏林最大的圣派翠克大教堂总铎(Dean of St. Patricks Cathedral)一职,直到一七四五年去世。 绥夫特眼见爱尔兰在政治、经济上长期遭受英格兰多方压榨与剥削,心中甚为不平,提起如椽巨笔,发而为文,充当爱尔兰人喉舌,为民请命。时值新古典主义时期,讽刺文体(satire)盛行,他便以此文体撰诗为文,讽刺不平之事,匿名出版的《布商书简》(Drapiers Letters [1724]),迫使英国放弃改变爱尔兰币制的企图,纵使英国政府悬赏指认作者,有意追拿,许多人也明知是绥夫特之作,却无人向官府举发,他也因此被视为爱尔兰的英雄。〈野人刍议〉(A Modest Proposal [1729])一文更建议爱尔兰穷人把稚子卖到英格兰充当佳肴,既可减轻人口压力,又可赚取收入。全文以看似为民兴利的动机、无邪的口吻、生动具体的形像,呈现英格兰剥削、吞噬爱尔兰的情景,为英国文学史上最有名的讽刺文。他也曾撰诗自悼,〈悼绥夫特博士〉(Verses on the Death of Dr. Swift, [1739])一诗长达四百八十四行,自白、自褒、自讽兼而有之。总之,他深知自己的长处在于犀利的文笔,特殊的发言位置,并善于选择适当时机积极介入,济弱扶倾,伸张正义,发挥最大的效应。这种情况正如萨依德(Edward W. Said)所说的:「知道如何善用语言,知道何时以语言介入,是知识分子行动的两个必要特色。」无怪乎萨依德多年前便以「知识分子」一词相许,在晚近接受笔者访问时更推崇他为最伟大的英文文体家(stylist)。4 在绥夫特的众多著作中,流传最广的就是一七二六年十月二十八日于伦敦出版的《格理弗游记》,当时他已年近六十,贵为圣派翠克大教堂的总铎。此书一出,不但颇受英国人瞩目,广为流传,不少人针对书中影射的人、事「对号入座」,而且得到外国人的青睐,第二年便出现荷兰文、法文、德文译本,第四年又出现意大利文译本,风行欧洲。然而由于书中有些讽刺过于露骨,伦敦书商莫特(Benjamin Motte)于初版时唯恐因文贾祸,于是增删、改写若干地方。绥夫特甚为不满,九年后在都柏林书商福克纳(George Faulkner)出版的作品集中,纳入了亲自修订的《格理弗游记》做为第三册,书前特以主角格理弗的名义撰写一函,批评遭到窜改的前一版本。5 绥夫特四十岁左

文档评论(0)

mmrs36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